現在世界通行的歷法是陽歷,而華人計歷更多采用“農歷”,“農歷”又稱“夏歷”,對應於“陽歷”又稱“陰歷”,是我國民間傳統節令,是中華民族古老文明和智慧的結晶。

  早在春秋時期,人們就已經有春夏秋冬四季的觀念了,進入戰國,魏國人石申編制了一張包括二十八星宿和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運行關系的星圖表,這是全世界第一張星圖表,標誌著中國的天文學走入一個新時代。

  陽歷根據地球繞太陽公轉一周所需時間計算,這一周一共是 365 天 5 小時 48 分 46 秒,為方便以 365 天做為一年,每隔四年設一個閏月,使原本 28 天的二月增加為 29 天。
  陰歷則是以月亮的圓缺變化周期作為計算單位,這個周期大致是 29 天 12 小時 44 分 4 秒左右,因此大月30天,小月29天,真正的陰歷一年只有 354 天,比陽歷少 11 天,為了使它能夠符合天氣冷熱變化的周期,每隔二年或是三年就得多增加一個月,稱為“閏月”,所以我國古時就有“十三月”的名稱,後來又用“19年7閏”的方法來設定閏月。目前在科學指導下,閏月設置就更精確了。

  為了充分反映季節氣候的變化,古代天文學家早在周朝和春秋時代就用“土圭”測日影法來確定春分、夏至、秋分、冬至,並根據一年內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變化和引起的地面氣候的演變次序,將全年平分為二十四等份,並給每個等份起名,這就是二十四節氣的由來。
  這二十四個節氣是: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每個節氣約間隔半個月的時間,分列在十二個月裏面。在月首的叫做節氣,在月中的叫做“中氣”,所謂“氣”就是氣象、氣候的意思。
  二十四節氣指出氣候變化、雨水多寡和霜期長短,是我國勞動人民長期對天文、氣象、物侯進行觀測探索和總結的結果,對農事耕作具有相當重要和深遠的影響,一般更適用於黃河流域一帶的農事活動。
  自從西漢起,二十四節氣歷代沿用,指導農業生產不違農時,按節氣安排農活,進行播種、田間管理和收獲等農事活動。幾千年以來,一直是深受農民重視的“農業氣候歷”。
  為了方便記憶和傳頌,古人還把二十四節氣編成了歌謠和詩歌。


節氣謠諺詩歌
節氣分類
節氣的安排及含義
二十四番花信風
各地有關節氣的諺語


節氣謠諺詩歌

  民謠: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大小寒。每月兩節日期定,最多相差一兩天,上半年來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或曰:“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兩暑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上半年是六廿一,下半年來八廿三,每月兩節日期定,最多不差一二天。”

  民諺:
  “種田無定例,全靠看節氣。立春陽氣轉,雨水沿河邊。驚蟄烏鴉叫,春分滴水幹。清明忙種粟,谷雨種大田。立夏鵝毛住,小滿雀來全。芒種大家樂,夏至不著棉。小暑不算熱,大暑在伏天。立秋忙打墊,處暑動刀鐮。白露快割地,秋分無生田。寒露不算冷,霜降變了天。立冬先封地,小雪河封嚴。大雪交冬月,冬至數九天。小寒忙買辦,大寒要過年。”

  在四川地區,還流傳著一首《節氣百子歌》:
  “說個子來道個子,正月過年耍獅子。二月驚蟄抱蠶子,三月清明墳飄子。四月立夏插秧子,五月端陽吃粽子。六月天熱買扇子,七月立秋燒袱子。八月過節麻餅子,九月重陽撈糟子。十月天寒穿襖子,冬月數九烘籠子。臘月年關四處去躲帳主子。”

  七言詩:
  “地球繞著太陽轉,繞完一圈是一年。一年分成十二月,二十四節緊相連。按照公歷來推算,每月兩氣不改變。上半年是六、廿一,下半年逢八、廿三。這些就是交節日,有差不過一兩天。二十四節有先後,下列口訣記心間:一月小寒接大寒,二月立春雨水連;驚蟄春分在三月,清明谷雨四月天;五月立夏和小滿,六月芒種夏至連;七月大暑和小暑,立秋處暑八月間;九月白露接秋分,寒露霜降十月全;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迎新年。抓緊季節忙生產,種收及時保豐年。”

  夏九九歌:
  “一九二九,扇子不離手。三九二十七,冰水甜如蜜。四九三十六,爭向路頭宿。五九四十五,樹頭秋葉舞。六九五十四,乘涼不入寺。七九六十三,夜眠尋被單。八九七十二,被單添夾被。九九八十一,家家打炭壑。”
回到菜單

節氣分類


反映季節

  二分(春分、秋分)、二至(夏至、冬至)和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
  二分、二至是太陽高度變化和季節的轉折點。四立分別表示四季的開始。


反映氣候特征

  冷熱:小暑、大暑、處暑、小寒、大寒五個節氣,反映一年中最熱、最冷時期來臨以及寒暑變化。
  降水: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四個節氣,表明降水、降雪的時間和強度。
  此外,白露、寒露、霜降三個節氣表示低層大氣中水汽凝結、凝華現象,也反映出溫度逐漸下降的過程和每個節氣溫度下降的程度。先是溫度開始降低,水汽凝露較多;以後溫度下降更甚,不僅露更多,而且涼起來,但還未結冰;最後溫度降至攝氏零度以下,水汽凝華為霜。從農業生產上看,這三個節氣的熱量意義大於它們的水分意義,具體而生動。

反映物候現象

  小滿、芒種反映有關作物的成熟和收成情況。
  驚蟄、清明反映自然物候現象,尤其是驚蟄,它用天上的初雷和地下蟄蟲的復蘇,向天地萬物通報春回大地的信息。
回到菜單

節氣的安排及含義


立春

  2月3日~5日,太陽達黃經315度。“立”是開始的意思,表示萬物復蘇的春天又開始了,天氣回暖,萬物更新,是農事活動開始的標誌。這一天春季開始。

雨水

  2月18日~20日,太陽移至黃經330度。表示氣候逐漸回暖,冰雪融化,雨水逐漸增多,空氣濕度不斷增大,但冷空氣活動仍十分頻繁。

驚蟄

  3月5日~7日,太陽移至黃經345度。春雷開始轟鳴,驚醒了蟄伏在泥土裏冬眠的昆蟲和小動物,過冬的蟲卵快要孵化了,這個節氣表示春意漸濃,氣溫升高,但乍寒乍暖,氣溫和風的變化都較大。

春分

  3月21日~22日,太陽移至黃經6度,陽光直照赤道。“分”是“半”的意思,這是春季九十天的中分點,叫春分,這一天晝夜相等,我國廣大地區越冬作物進入春季生長階段。

清明

  4月5日~6日,太陽移至黃經15度。這個節氣表示氣溫已變暖,草木萌動,自然界出現一片清秀明朗的景象。

谷雨

  4月19日~21日,太陽移至黃經30度。“雨生百谷”,這一天起雨量增多,對谷物生長有利。

立夏

  5月5日~6日,這個節氣表示夏季開始,萬物生長,炎熱的天氣將要來臨,農事活動也已進入夏季欣欣向榮的繁忙季節了。

小滿

  5月20日~22日,“滿”,飽滿,麥類等夏熟作物子粒逐漸飽滿,但未成熟。

芒種

  6月5日~7日,此時太陽移至黃經75度。“芒”是指殼實尖端的細毛,在北方是割麥種稻的時候,也是耕種最忙的時節,需要及時進行夏收、夏管和夏種了。

夏至

  6月20日~22日,此時太陽移至黃經90度,日光直射北回歸線,出現“日北至,日長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這一天北半球白天最長,黑夜最短,表示盛夏就要來臨,氣溫將繼續升高。
  夏至前後,我國許多地方都進入了悶熱夏季,氣溫一般都在30℃以上,最高氣溫常常突破37℃。
  也許是天氣太熱的緣故,古代作官的要放假,百姓們也都輕松一下。據宋代《文昌雜錄》記載,夏至之日始,百官放假三天。《遼史》禮誌裏的記載較為具體:“夏至日謂之‘朝節’,婦女進彩扇,以粉脂囊相贈遺”,彩扇是用來驅熱的,而香囊則可壓汗臭,用這兩種物品納涼消夏顯得非常實用。
  夏至來臨之時,長江中下遊地區一般已進入梅雨季節,而梅雨天氣溫高、濕度大、日照少,正是農作物病蟲害的高發季節。據《荊楚歲時記》載,夏至這天,把用菊葉燒成的灰撒在農作物上,作物就不會遭受病蟲害,因為菊葉灰裏含有一種殺蟲的化學成分菊脂,它便成了古代的一種綠色“農藥”。
  夏至“忌雨”的習俗,其實就是一種氣候期盼。古時農家把夏至半個月分為頭時(前三天)、二時(中間五天)和末時(後七天),農人最怕的就是“時中下雨”和“時末打雷下雨”,為此“慎起居、禁詛咒、戒剃頭,多所忌諱”(《清嘉錄》)。這些帶有迷信色彩的習俗,反映了古代農民“靠天吃飯”的無奈處境,因為夏至半個月內打雷下雨,多半具有梅雨特征,對農作物生長弊多利少;而夏至半月過後,正是烈日炎炎的盛夏時節,作物開始需要水分了,所以農家都盼望分龍日(即農歷五月二十日)以後,老天能及時下雨。至今,我國許多農村還流傳著這樣的氣象諺語“二十分龍二十一雨,石頭縫裏都是米”。
  “疰夏”是一種季節性病癥,主要源於天氣的暑熱和體質的虛弱。古人預防疰夏一般也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從“立夏”開始,這一時段的習俗很多,比如上海人就有立夏之日吃茶葉蛋的風俗;第二階段則從夏天開始,有關“夏至防疰夏”,各地都有一些“吃”的風俗,近人胡樸安在《儀征歲時記》中記載道:“夏至節,人家研豌豆粉,攔蔗霜為糕,饋送親戚,雜以桃杏花紅各果品,謂食之不疰夏”。

小暑

  7月6日~8日,太陽達黃經105度,入暑,標誌著我國大部分地區進入炎熱季節。

大暑

  7月22日~24日,此時太陽已達120度,正值中伏前後。這一時期是我國廣大地區一年中最炎熱的時期,但也有“大暑不熱”、雨水偏多的反常年份。

立秋

  8月7日~9日,此時太陽移至黃經135度。這個節氣表示炎熱的夏季將過,天高氣爽的秋天開始,草木開始結果,到了收獲季節。

處暑

  8月22日~24日,“處”是終止的意思,表示炎熱即將過去,暑氣於這一天結束,我國大部分地區氣溫逐漸下降。由於正值秋收之際,降水十分寶貴。

白露

  9月7日~9日,此時太陽達黃經165度,由於太陽直射點明顯南移,各地氣溫下降很快,天氣涼爽,晚上貼近地面的水氣在草木上結成白色露珠,由此得名“白露”。

秋分

  9月22日-24日,太陽移至黃經180度,日光直射點又回到赤道,這是秋季九十天的中分點,這一天晝夜再次相等,從這一天後,北半球日短夜長。

寒露

  10月8日~9日,太陽移至黃經195度。此時太陽直射點開始向南移動,北半球氣溫繼續下降,天氣更冷,露水有森森寒意,故名為“寒露風”。這個節氣表示冬季的開始,預示氣候的寒涼程度將逐漸加劇。

霜降

  10月23日~24日,此時太陽達黃經210度。黃河流域初霜期一般在10月下旬,與“霜降”節令相吻合,霜是地面的水汽遇到寒冷天氣凝結而成的,所以,霜降並不是降霜,天氣寒冷造成,對生長中的農作物危害很大。

立冬

  11月7日~8日,太陽移至黃經225度,這一天起冬天開始。

小雪

  11月22日~23日,此時太陽達到黃經240度,北方冷空氣勢力增強,氣味迅速下降,降水出現雪花,但此時為初雪階段,雪量小,次數不多,黃河流域多在“小雪”節氣後降雪。

大雪

  12月6日~8日,降雪天數和降雪量比小雪節氣增多,地面漸有積雪。

冬至

  12月21日~23日,太陽移至黃經270度,此時太陽幾乎直射南回歸線,北半球則形成了“日南至、日短至、日影長至”,成為一年中白晝最短的一天。冬至以後北半球白晝漸短,氣溫持續下降,並開始進入數九寒天。

小寒

  1月5日~7日,這個節氣表示開始進入冬季最寒冷的季節,會有霜凍。

大寒

  1月20日~21日,天氣冷到極點,到了天寒低凍的時期,是一年中最冷的時節。
回到菜單

二十四番花信風

  二十四番花信風,又稱二十四風,因為是應花期而來的風,所以叫信。
  俗話說:“花木管時令,鳥鳴報農時”,自然界的花草樹木、飛禽走獸,都是按照一定的季節時令活動的,其活動與氣候變化息息相關。因此,它們的各種活動便成了季節的標誌,如植物的蔭芽、發葉、開花、結果、葉黃和葉落,動物的蟄眠、復蘇、始鳴、繁育、遷徙等,都是受氣候變化制約的,人們把這些大自然的一種節律現象叫做物候。
  《詩經》記載的“四月秀羅、五月鳴蜩”、“七月流火”、“八月剝棗、十月獲稻”等等,都是物候的體現。
  程犬昌《演繁露》曰“三月花開時,風各花信風”,陸遊《遊前山》也有“屐聲驚雉起,風信報梅開”的關於花信風的描繪。
  物候與農時關系密切。我國是世界上研究物候學最早的國家,最早的物候專著、西漢初期的《夏小正》按一年十二個月的順序分別記載了物候、氣象、天象和重要的政事、農事活動,如農耕、養蠶、養馬等。此後《呂氏春秋》、《禮記》等都有類似的物候記載,並逐漸發展成一年 24 個節氣和 72 候。到了清康熙教撰的《廣群芳譜》更有 24 番花信風的記載。
  我國古代以五日為一候,三候為一個節氣。每年冬去春來,從小寒到谷雨這 8 個節氣裏共有 24 候,每候都有某種花卉綻蕾開放,人們把花開時吹來的風叫做“花信風”,意即帶來開花音訊的風候。於是便有了“24番花信風”之說。
  人們在 24 候每一候內開花的植物中,挑選一種花期最準確的植物為代表,叫做這一候中的花信風。24 番花信風是:

  小寒:一候梅花、二候山茶、三候水仙;
  大寒:一候瑞香、二候蘭花、三候山礬;
  立春:一候迎春、二候櫻桃、三候望春;
  雨水:一候菜花、二候杏花、三候李花;
  驚蟄:一候桃花、二候棠梨、三候薔薇;
  春分:一候海棠、二候梨花、三候木蘭;
  清明:一候桐花、二候麥花、三候柳花;
  谷雨:一候牡丹、二候酴糜、三候楝花。

  從這一記載中,一年花信風梅花最先,楝花最後。經過 24 番花信風之後,以立夏為起點的夏季便來臨了。
  24 番花信風不僅反映了花開與時令的自然現象,更重要的是可以利用這種現象來掌握農時、安排農事。在民間有許多民諺是反映物候的,如:“桃花開、燕子來,準備谷種下田畈”、“布谷布谷,種禾割麥”等。
回到菜單

各地有關節氣的諺語


春天孩子面,冬天後奶面

  春季的天氣變化無常。春季在寒冬之後,盛夏之前,這時南方已熱,北方還冷,南北的溫度差別全年最大。因此,北方的冷空氣,南方的熱空氣,常易發生沖突,造成鋒面,發展成氣旋。氣旋來了,天便下雨;氣旋去了,天又轉晴。春季的氣旋最多,天氣也就變化無常,好像孩兒面,忽哭忽笑的樣子。
  冬天的冷風、烏雲,非常可怕,好像後娘的兇相。這是因為冬天北風盛行,在福建省內,正是半穩定性極鋒來回往復的地帶,所以又多烏雲,海面上更多暴雨,天空景象是非常可怕的。
  ——福建福清平潭《農家漁戶叢諺》

二月清明一片青,三月清明草不生

  全年二十四個節氣,在陽歷的月日是確定的,在陰歷是不一定的。清明節在陽歷四月五日,在常年是陰歷三月初。如果碰到有閏月的陰歷年,很可能在陰歷二月初。那末,陰歷二月行的是陽歷四月的天氣。三月行的是陽歷五月的天氣,比較平年的二月三月,要暖得多了,所以說清明在二月,野外一片青;清明在三月,大地還未回春。
  ——廣西貴縣

清明谷雨,凍死老鼠

  在清明谷雨的節氣,天氣還是很冷的,這是北方寒潮南下的結果。
  ——廣西貴縣

雨春夾一冬,必定暖烘烘

  根據我國習慣,陰歷正月初一和立春都認為是春的開始日。在陰歷連續平年之後,立春就在陰歷十二月中,和陰歷正月初一隔著半個月的時光。這半個月在陰歷年底,還是冬天。這就是“兩春夾一冬”的意思。
  查歷年紀錄,長江流域在陽歷一二月之交,天氣最冷。立春在陽歷二月五日左右,長江下遊的最冷天氣行將結束,天氣就可變暖了。但是照習慣說:這時還是殘冬歲底的時候,所以有此一說。
  ——河南開封

未到驚蟄先動雷,四十八天雲不開

  相傳驚蟄是全年初雷之期,實際上不可一概而論,要看各地方各年份而定的。愈北的地方,初雷愈遲;愈幹冷的年份,初雷也愈遲。假使那一年,南方氣團來的特別早、特別強,初雷之期也可提早。南方氣團既經北來,此後下雨的機會自然多了,但是不一定有四十八天。
  ——湖南

清明斷雪,谷雨斷霜

  這是冬去春來天氣變暖的現象。但所說斷雪斷霜的日期,各地不同。大凡緯度愈北,斷雪斷霜的日期就愈遲。例如斷霜的平均日期,南京在三月十八日,北京要到四月十三日。
  ——江蘇常州

反了春,凍斷筋

  反了春,是立春之後下雨的意思。立春在陽歷二月初,這正是全年最冷的時候。冷天下雨,因為潮濕關系,所以覺得格外冷。
  ——山東即墨、河南太康

Views: 196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