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的手藝——那些行將消失的德國傳統手藝活兒

書本的芬芳

推開門,一陣香氣撲鼻而來。這是來自舊書舊紙的香,看上去猶如圖書館中排排緊挨的書架。不過這個位於慕尼黑Amalien街的“圖書館”並不借書,而是制造書——它其實是阿爾伯特·魏德曼(Albert Wiedemann)的作坊,由他的父親在50年代初所創。當時,整個院子裏塞滿了紙板,因為在那個無人能將書卷電子化保存的年代,魏德曼家從不缺生意。“如今可就不一樣了”,負責書籍裝訂的老師傅說。不過他說這話的時候,語氣裏透露的不單是失望,反而還有一絲輕松,因為那些熬夜加班的日子總算過去了。現今到訪的客人都是為了尋找某些特別的東西:或是藝術系大學生為學業創作而來,或是辦事人員為專業期刊而來。不過由於復印要便宜得多,顧客們往往不再願意出更高的價錢來購買。魏德曼說,“我的手藝倒還足以糊口,但主要還是靠我提前存的養老金”。對於子女們的學習方向,他建議最好是實際些。比如他正在上大學的女兒,學的就是國際管理專業。


圖片來源:Tracy A. Woodward/Getty Images

馬兒的鞋子

這是現如今最後的馬廄。沃爾夫岡·格魯爾(Wolfgang Gerull)剛剛給一匹荷蘭冷血馬的前蹄釘上馬掌,或者按他時常說的,“給馬兒穿上了新鞋”。此刻他開著車,正在下班回家的路上。在科隆地區,這位49歲的馬掌匠平均每天要和5到15只馬兒打交道,具體得看顧客們之間距離遠近以及有多少急活兒。“這不是件輕松的活兒”,在他看來,如果你只是喜歡和馬在一起而來學習這項技能,做這份工作,那未必合適。打馬掌對自身身體也有一定要求。由於現在馬掌匠太少,格魯爾並不建議從事這份職業。競爭對手越少越好,最終留下的匠人生意也就越多。幾年前他還開了個網站,上面展示了關於馬蹄的各種疑難雜癥,馬的飼養者也可以在論壇向他咨詢求教。當然,大部分在上面留言的都是他的固定客戶群。不過現在也有尚未來往過的陌生人通過網絡找到他——說不定什麽時候就也成了他的客戶,那最好。


森林裏的皮毛

這黑色的小鼻子,看起來簡直像還活著一樣。但是再往上看幾公分,原本應該是雙眼的位置,如今只有兩個洞。康斯坦茨·薩姆(Constanze Saam)輕輕撫摸著這張狐貍皮,把它和其他的放在一起。面對一大堆死去的動物,對這位53歲的制毛皮衣師傅來說是家常便飯。在慕尼黑城東,薩姆的工作間,她用機器將一塊塊皮毛細致地縫在一起,這臺老舊的百福(Pfaff)皮毛縫紉機還是她的上一代流傳下來。它是重點保護對象,不能有動物毛發落在縫裏,機器不能有一點損壞。“現在幾乎沒有人熟悉這樣的機器了”,薩姆說。要想在她這兒買件貂皮或羊皮大衣,就得一次性付上幾千歐元,而且還要快。“但是當顧客拿著做好的皮衣走出門的時候,我知道我以後幾年都不會再見到他了”。加工獸皮對薩姆來說沒什麽不道德的,只要不是來自遠東的廉價貨。比方說,她的狐貍們就是土生土長。她從抽屜裏抽出一本手冊讀了起來,上面是慕尼黑的瀕危物種名單。擺在她身旁工作臺上的狐貍,不在此名單內。


譯者:_小拋原文作者:Pia Ratzesberger
發布:2015-10-12
收藏自·http://select.yeeyan.org/view/521640/471139

Views: 77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