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甜·閱讀《詮釋現象心理學》心得

作者:余德慧,心靈工坊文化出版,2011初版五刷

余德慧教授的這本書我讀完了,但是真的讀不懂。

看了書後的延伸閱讀,有21本書和10篇作者指導研究生做的論文,真慚愧,我只讀過「文學版」的詮釋現象心理散文---《生命夢屋》和《情話色語》兩本書,和現在才讀到的葉麗莉碩士論文---《希世之聲:文學心理學的一種探討》。

在閱讀時,我直覺這是一本專書,應該是有心理學背景的碩、博士生,在做研究時要研讀的書。我沒有心理學的背景,讀它猶如爬沒有地基的危樓,隨時會掉下來。在本書的第194頁說:「而文本的投入性牽涉到閱讀。閱讀(reading)本身是一種社會現象,譬如文盲不可能讀書,窮人沒錢買書,教育程度不高的人唸不懂某些書。由此看來,閱讀是高度的社會選擇的現象。」我的教育背景讓我唸不懂它。

書中常有的名詞:「給出」、「存有」、「世界」、「中介」、「文本」。可能是作者慣用的語詞,但這看似簡單的詞,我卻兜不出它在文中的意思;有時在閱讀一段文章時,那個看電腦敘述文字的感覺跑出來了,每個字都認識,但是全部的意思卻不懂。我想這是我沒有這方面學問的基礎。

在書的封底有兩行斗大的字:{詮釋現象新主張,人文心理再反省},我想是這本書的重點,在第九章<說與寫之間>的最後,作者說:「從詮釋現象心理學的主張,重新反省心理領域,正是本書的目的;進一步的思考,讀者可以閱讀參考書目中作者及其同僚的相關著作。」(p.199)

在作者1998年版的「序言」中,他提到書中參考的經典之作,有(1)海德格(1993):《走向語言之途》,孫周興譯。台北:時報文化。(2)海德格(1994):《林中路》,孫周興譯。台北:時報文化。(3)帕瑪(1992):《詮釋學》。台北:桂冠。(4)Paul Ricoeur(呂格爾):Interpretation Theory:Discourse and the Surplus of meaning. Fort Worth, Tx:The Texas Christian University Press,1976.台北雙葉書廊經售。使用這些在台灣書坊垂手可得的書,主要是提供心理學專業的人士重新思維人文心理學的基設,主旨在於:我們大量使用說話者的言談,我們如何掌握這言談的知識論,而不是只將之當為語意或內容分析的對象。沒有言談或敘說的知識論,人文的心理學寸步難行,本土心理學也往往淪為課題式的探就。(p.9~10)

本書只是就詮釋現象學中與人文心理學有較密切關係的部分,提供心理學同行做思考,並不涉及哲學的析辯;也不是拾哲學家的牙慧,跟著哲學家的屁股走;而是希望在心理學的基設做更多的思考,孕育心理學更豐富的知識。(p.10~11)

而在作者2001年的「序言」中,我看到他對詮釋現象心理學的說明。他說:詮釋現象心理學的想法來自海德格,但不能不追溯到早期胡賽爾的心理學的現象學,沿著心理現象的具象處境,我們才能夠從語言的存有性來追索心理現象寓居於世界的可能性。也因為語言的緣故,詮釋心理學勢必是「寓居於世」的心理學,涉及我們在世界的理解,也就是對心理本質採取非實體化的立場。(p.5)

只有在人「寓居於世」的情況,他才會必然以言行事,使得心理現象只在某種情境之下暫時給出的,因此,心理現象隨情境消失,唯一存活下來的只是人對它的理解,但這種理解往往也是對某個處境的暫時理解,也不是詮釋的要旨。詮釋的理解要能存在,基本上是以「何以理解是如此這般的被理解」,也就是脫離處境性的肉身感受,而通過經驗的語言將之析出。(p.5~6)

經驗若沒有通過語言,無法被理解,只能與情境的當下同時消亡。詮釋現象心理學的基本假設也只能到此,有更深遠的現象就非它所能企及。釐清詮釋現象心理學的限制,其實也讓人更安心於拓展「非實體化」部分的心理學而不必與生理心理學等實體化的心理學交纏在一起。(p.6)

語言做為「存有之屋」有很大的爭議性,但是對詮釋現象心理學來說,卻必須加以維護,主要的原因是:心理要能被理解,語言的存有性要先能夠被肯定,亦即,我們必須主張,任何語言性的心理理解都存在著本體的層面,雖然語言做為賦義的表象至為明顯,而詮釋心理學恰好就是要解除賦義表象的遮蔽,而取得語言在存有層面的理解。因此,我們在詮釋現象心理學的研究,通常都在揭露這一層面的消息,並且在這層面取得研究成果。(p.6)

書看完了,我要分享三個我看懂,也喜歡的內容。在95~96頁:

說到語言的存有性,我當然要說說我喜愛的川端康成。川端兩歲死父親,五歲死母親,八歲又死了妹妹,他一直是跟著失明的爺爺過日子。他總是不自主地看著瞎眼的爺爺,直到有一天他跟一個女孩交往,女孩說:我跟你在一起的時候總覺得不好意思,因為你一直看著我的臉。這時他才發現,原來自己已經習慣注視爺爺的臉。川端並沒有講出他和爺爺之間如何如何,但是存有性的聲音發出聲響,告訴我們爺爺的生命一直在川端的生命裡頭。川端的《撿骨》寫爺爺去世後葬在家中庭院的那一天,川端描述那天天氣很悶熱,風很大,他覺得頭昏,竟然流鼻血,他怕人看見便躲到一旁擦拭,不知情的大人們還訓他:「還玩!趕快來拜爺爺。」末了,川端突然冒出一句:「爺爺的生命已死……。」十八歲的川端走筆至此,再也寫不下去。一直到他五十一歲才重新謄這篇文章,謄著謄著中間竟然漏了兩頁。川端說五十一歲的人不知道自己在幹什麼,漏了兩頁都不知道,還繼續往下謄。川端在文章裡說,自己儼然已經成為大家眼中的葬儀高手:「我十八歲的時候不懂,原來在那之前,我已經參加完了家中所有人的葬禮。」存有性驀地從字裡行間冒了出來。

作者說他把這篇《撿骨》的剪報貼在自己研究室的牆上,長達三年之久,朋友不明白,他也難對朋友解釋;川端的這篇文章,不斷地在他每次的閱讀中生成不同的東西,他不明白為什麼,但是它好像總是有一個生命感的東西在感覺不到的地方不斷產生,他不知道要讀多少遍才能在心裡有所安歇。他還曾發願每一年都要讀一次阿保美代的漫畫,已經讀四年了,每次讀它,都會寫出截然不同的東西來。他還提到建築師姚仁喜在閱讀《西藏生死書》,重讀了七遍,也得到七種完全不同的體會。這就是為什麼作者一直強調心理學必須要有生命感,而且必須有歷史性的概念。

在115頁,作者說:歷史提供理解的核心意義是,所有文本的理解都是歷史性的。舉個簡單的例子,如果你沒有機會把一本書讀兩遍,對你而言這本書是少有記憶的。這倒不是因為記憶痕跡的增減問題,如果你在很久以後重讀一本書,它之所以宛如新書,其實是因為這裡已經進行了歷史性的理解循環,你會突然發現過去從來不曾在腦海出現的東西。重讀一本書或重看一部電影獲得新的領悟,並不是因為新增加了什麼,而是進行了理解循環,才開始對它形成較豐富的東西。這不是指認知心理學裡所指的記憶增加,而是在理解本身就因為重讀而產生更豐富的意涵。由此可知,文本的閱讀本身都是歷史性的。這說明了為什麼好的文學作品值得一讀再讀,而好的畫要掛起來教人再三玩味。

所以才有上一段的《撿骨》貼牆壁,四讀阿保美代漫畫和姚仁喜的七讀《西藏生死書》。因為「在理解本身就因為重讀而產生更豐富的意涵」。

在195頁:「基本上心智生態會在未來的閱讀中,被不同的閱讀方式進行耕耘,意即,文本可被讀者放在不同的脈絡底下,由讀者決定了它的命運。作者在給出文本之後就已經離開,由文本本身發出的聲音,與閱讀者互相作用。」讓我想到我們曾讀過的余德慧作品集總序的<寫作因緣>第一句話:「人的時間是直線地朝向死亡,但他的書卻進入了迴旋時間,隨著讀者的閱讀而決定它的生死;決定它的生死,與作者無涉。」

再來讓各位看一位不用心的記者。在第十一章例證篇---葉麗莉的《希世之聲:文學心理學的一種探討》中所舉的例子,她要讓我們看看在語言方面嘲諷什麼:

五月十二日,在原宿拉佛雷的資生堂會客室,年輕女記者遲到了三十分鐘。「唷,那麼今天我想請教村上先生一下,您每天吃什麼樣的東西,那麼首先就從早晨開始吧。」

「首先早晨…」

「哎呀!對不起,我忘了把錄音帶的音量放大一點。好了,抱歉。」

「首先早晨吃青菜…」

「啊,對了,早上是幾點起床的?」

「五點起床。然後…」

「五點?早上的五點?」

「是啊,我們不是在談早上嗎?」

「是倒是,可是…可是早上五點鐘起床做什麼呢?」

「慢跑啊。可不是去當小偷偷內衣啊。」

「哈哈哈…那麼晚上幾點鐘左右睡覺呢?」

「九點半或十點。不過我們不是在談吃的事情嗎?抱歉有人在等我,不太有時間了。」

「對了、對了,真抱歉」

「早餐是在慢跑之後大約六點左右吃。一大碗青菜、一個小麵包、兩杯咖啡,還有荷包蛋。」

「中午多半吃…小姐,這錄音機的指針沒動啊。」

「啊、啊、啊,真的。好討厭,怎麼搞的嘛?」

「喀喳、喀喳、喀喳…」

「開關沒開嘛。妳看!這不是在off嗎?」

「啊,我以為開了呢。」

「怎麼辦?要不要我再說一遍?」

「不用了,沒關係,我都記得了。早上五點鐘起床,然後慢跑,吃一大碗沙拉,一個小麵包和火腿蛋,對嗎?」

「荷包蛋。」

「對了、對了,荷包蛋。」

「還有兩杯咖啡。」

「兩杯咖啡。」

「記得住嗎?」

「沒問題,我的記性非常好!」

<報導>村上先生早晨起得很早,每天五點鐘起床,然後慢跑。他本人很害羞地說不好意思,像偷內衣的小偷一樣,哈哈哈。菜單是沙拉、火腿蛋,然後當然還有兩罐啤酒……

(村上春樹,1981,<採訪>,《夢中見》,p.176)

人客啊(台語)!您也會跟我一樣大笑好多好多聲吧!「藥效(要笑)八小時」咧。

作者在2001年版的序言最後一段話說:「可惜這本小書只是入門地將詮釋現象心理學點到為止,如何做研究以及分析操作的過程,都付之闕如。寄望有更多的人參與這方面的開拓。」看懂余教授的「大內高手」們,加緊腳步,開疆闢土吧!

甜甜分享於102年7月23日

Views: 161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