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教育什麼樣?(下)

互聯網時代,教育的三維空間被移動互聯技術再造,傳道授業打破了空間限制,你可以在地球的任何角落,學習哈佛、斯坦福、北大的課程;上課讀書掙脫了時間的枷鎖,坐車時、吃飯時、候機時……你可以在任何時間通過手機進入“課堂”,聆聽老師教誨;校園圍墻“失靈”了、作息時間表“失靈”了、課程表“失靈”了,傳統的教育平臺、教育理念、教育體系也正在“失靈”……上一期,我們觸摸了“互聯網 教育”帶來的公平、自助、大數據,本期文教周刊繼續觸摸“互聯網 教育”帶來的變革和憂思。——編者

觸摸空間:教育大道無疆

李萌是江蘇一所二本院校的學生,沒考上心儀的南京大學是她揮之不去的遺憾。偶然的機會,她找到了“慕課”,登錄了“MOOC中國”網,驚奇地發現,在這裏能學習南京大學社會學院心理學系副教授陳昌凱的課程。沒考上南大,也能聽南大的課?李萌有些激動,通過網絡聽課,跟隨陳老師學習心理學課程,並在網上完成隨堂練習,參與在線討論。她高興地告訴記者:“如果成績合格,就能得到課程結業證書。”

“慕課”(MOOC)是什麽?就是大規模開放在線課程,已有超過7年的歷史。登錄“慕課”網站,在家就能學習賓夕法尼亞大學的《財務會計導論》、杜克大學的《圖像和視頻處理》、密歇根大學的《模型思維》、北京大學的《流行病學基礎》……世界一流的老師將親自為你視頻授課,學生可以隨堂測驗,在課堂討論區發帖、回復、評論,這些都會計入課程成績。

想當年,大教育家孔子傾其一生,弟子不過三千,現在一門“慕課”,上萬人平常稀松。2011年,斯坦福大學教授吳恩達把課程搬上了互聯網,一門課的註冊學生就突破了10萬人。即便孔老夫子在天有靈,恐怕也會自嘆弗如。

“運用互聯網思維,將已有的教育模式、內容、方法、體系進行重新設計,社交化的‘眾幫’表現得非常明顯,6萬人的討論區輕松愉悅。”浙江大學教師翁愷說。

“互聯網 教育”,推倒了學校的“圍墻”,各種在線教育資源得以輕松共享。在江西省南昌市青雲譜學校,英語老師周敏輕點幾下鼠標,登錄“一起作業網”,來自全國重點名校的30萬道最新真題題庫便呈現在眼前。不大會兒,一套高水平的試卷就組合好了,不久後,周敏便拿到了學生的電腦答卷成績,不僅有得分,還有每個學生的失分點。“以前我們都用上學期的試卷,習題遠遠沒有網上的試卷靈活和貼近時效。有了互聯網,效率和質量都大幅提高!”

“現在的教育時代是一個沒有邊界的時代。在未來,誰能把教育做得邊界無限,誰就占據了教育的制高點。”新東方教育科技集團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俞敏洪一語中的。
觸摸時間:學習聚沙成塔

小王是華中師範大學的大三學生,家境貧寒,勤工儉學擠占了他大量時間。這不,4月11日一大早,他就擠上了公交車,靠著一個欄桿站穩,便打開了雲課堂手機客戶端,一堂課學完,他也正好到站。

小王或許不知道,他是目前中國8億多手機上網用戶中的一員,與以往的電腦“固定”互聯網教育相比,手機又賦予互聯網教育諸多方便。有了移動互聯網,人們零零碎碎的時間就有了新的價值,等車、候機、排隊……碎片化的時間,碎片化的知識,聚沙成塔,誰說不能做成大事呢?

“人們熱議的互聯網思維,或許要升級為2.0版,變為移動互聯網思維。”中國社會科學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秘書長姜奇平說。

說起來,教育不僅僅是在校學生的事情,終身學習的理念被越來越多的人接受,互聯網提供了種種可能。這不,某知名品牌化妝品銷售員趙力勤已經受益匪淺。上崗不久,大量顧客對林林總總化妝品的功效、適用年齡、適用膚質等提出諸多疑問,她顯然力不從心。移動學習及時“解救”了她,公司在每個銷售員的手機上安裝了業務培訓系統,不僅能讓這些天南海北、很難集中到一起的銷售員隨時隨地學習,還能讓銷售員把顧客信息發回公司控制中心,從而實時接收詳細的美容指導。

“移動教育目前有八大模式。”互聯網教育研究院創始人兼首席研究員呂森林指出,第一種是課堂,把傳統的視頻答疑、在線聯系功能轉到移動端上,即“移動版網校”。另外還有專用APP(應用程序)、掃題APP、答疑APP、學習機、微課程、遊戲化學習等。

“移動學習方便、快捷的特點,得到了龐大移動終端用戶群體的認可,有用戶主動尋找、下載、使用學習類的應用,尤其是中小學及大學生。但是在學習者整個學習行為中,移動學習尚未形成學習方式的主流。”移動學習資訊網發布的《中國移動學習產業研究與咨詢報告(2014)》指出。專家分析,未形成主流的原因是用戶習慣尚未形成,用戶體驗不佳,基於書本和面授的學習方式還居於主流。

“隨著移動帶寬不斷增強、價格不斷走低,帶寬和流量問題在未來一兩年內會得到大幅改善。”呂森林說,“移動教育是互聯網教育的下一個金礦,有非常好的前景。”
觸摸現實:發展任重道遠

“互聯網 ”時代,給教育帶來空前機遇,特別是教育平臺的技術再造,導致教育思想、教育結構、教育方式、教學方法、教學管理的巨大變革,既讓人無限憧憬,也帶來諸多新的問題和挑戰,令人憂思。

憂思一: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有可能會加劇教育的“馬太效應”。

“互聯網 ”會推進教育資源利用的最大化,但對欠發達地區的師生來說,技術設備無疑是橫亙在他們面前的一道鴻溝。當城市幼兒將平板電腦玩得飛轉的時候,鄉村教師甚至連筆記本電腦都沒摸過;當城市孩子通過WiFi信號用平板電腦完成家庭作業的時候,農村學生家中還沒有網線……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的“馬太效應”恐怕會逐漸呈現。

教育部日前發布的《全國教育信息化工作專項督導報告》顯示,部分教師特別是農村教師信息技術應用水平不高,教學模式、教學方法和教學組織形式沒有根本性改變。
“一起作業網”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劉暢曾走訪過不少中小學。他發現,在貧困山區的小學教室裏,電腦有了,互聯網也通了,但問題在於,“老師和學生沒有辦法把設備用得更好”。

“對於最偏僻的農村教學點,現在的方式是由高等學校或者地方去做這個工作。但沒有一個機制把各方形成一個共同體。”華中師範大學教授周洪宇建議,應該讓教學點與它最近的中心小學建立對口聯系機制,還需要通過網絡技術、教育考試等方面的立法來保證。

憂思二:雖然有技術進步的倒逼,但教育流程再造尚需時日。

“很多地方錯誤理解了‘人人通’,以為只要搭建一個平臺、給每個師生開設一個賬號就達標了。”清華大學教授蔣東興說。

技術倒逼改革!在互聯網技術的推動下,課件搬到了電腦,講課融進了網絡,技術的發展推動了教育的變革,但教育理念、教學模式、學習方式等方面的流程再造尚未完善。政府主管部門大多缺乏“互聯網 ”的戰略規劃,對“互聯網教育”的重視僅僅局限於資金的投入;學校缺乏整體布局,局限於學科教學上的單兵推進,尚未建立起新的管理流程;教師僅限於課題教學的淺層應用,沒有形成一整套的教學流程;學生受制於學校、任課教師和家庭條件的諸多限制,無法系統地運用互聯網資源學習課程。

“針對教師能力水平差異和個性化需求,設置分層級的立體式培訓內容體系。創新培訓方式,重視學用結合,開展以教學實踐能力為導向的教師培訓。組織教科研隊伍、專家、名師等將信息化環境下的教學、教研、管理活動創新作為課改的重要內容,開展信息化教學新模式、新方法的研究與應用。”《全國教育信息化工作專項督導報告》提出對策。

憂思三:“移民”教師對“原住民”學生有種種不適。

“這些孩子兜裏揣著iPod,玩著PSP,作文裏寫的‘火星文’我看都看不懂,真是很難理解。”58歲的王曉玲老師發出無奈的感慨。她最近越來越苦惱,學生們在微信朋友圈裏交流各種想法,傳遞各種動態,不會用微信的她束手無策,“感覺拿學生沒辦法”。
如今,很多學生是互聯網“原住民”。他們一出生就生活在互聯網環繞的環境裏,有的在嬰幼兒時期就能熟練地把玩智能手機。這些“原住民”,無論是應用互聯網的能力,還是因之生成的獨有的學習習慣和思維方式,都是“非原住民”難以理解的。

與之相對,很多教師和家長,尤其是年紀較大的教師,是中途被迫接受互聯網的“移民”,在技術的掌握上,尚且有各種培訓班來幫忙,但在思維方式和學習習慣上,他們只得被迫“追趕”這群生活在互聯網中的學生。

……

“互聯網 教育”,對一些人來說是信息高速公路,但對另一些人而言可能就是千溝萬壑。但不管如何,由互聯網引發推動的教育大發展、大變革已經洶湧澎湃,勢不可擋,著實令人期待。

“互聯網 教育”,一切皆有可能!

張爍 《 人民日報 》( 2015年04月23日 18 版)

Views: 93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