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時代, 教育什麽樣?(上)

“互聯網+”,這個概念第一次出現在今年兩會上李克強總理的《政府工作報告》中,一些業界人士為之“喜大普奔”。近年來,互聯網像點石成金的魔杖一般,不管“加”上什麽,都會發生神奇的變化:“加”商品變成了淘寶、京東,“加”貨幣變成了支付寶、余額寶,“加”手機變成了微信、視頻通話,“加”出租車變成了滴滴打車、快的打車……很多人把它跟電的發明相提並論,並將互聯網時代稱之為一次新的工業革命。那麽,“互聯網+教育”,又會發生怎樣奇妙的“化學反應”和深刻變革?從本期開始,我們將連續兩期觸摸、點擊“互聯網+教育”。—編者

觸摸公平

新學期伊始,首都北京。語文課上,清華附小的孩子們正在學習《丁丁冬冬學識字》,如果不是特別提醒,天花板上的攝像頭和話筒很難被人發現。課堂要求學生觀察、思考、對比、討論,發現象形字和形聲字的奧妙。授課老師沈美註意尊重學生的每一點新發現,適時擴展教學面,舉一反三。

此時此刻,千裏之外的貴州遵義、河南滑縣……全國1000多個小學的孩子們,也在《丁丁冬冬學識字》的課堂上,只不過黑板變成了屏幕,但“站”在他們面前的依舊是沈老師。

原來,是當地的遠程教學站實時接收到了清華附小的精品課。在這樣的課堂上,孩子們學到了知識,一同聽課的老師也眼界大開。貴州遵義的教師通過遠程教學站實時收看了這堂課,並與沈美進行了在線互動。課後教師間還通過微信群、QQ群、公共郵箱等方式,建立起聯系。

首都北京和偏遠地區之間的師資差距,一下子縮短了許多。這,就是“互聯網+教育”的魅力。

眾所周知,義務教育發展不均衡是多年來困擾中國教育的桎梏,學區房、擇校生、占坑班等社會亂象,無不與此相關。這種不均衡表現在地域之間、城鄉之間、校際之間,成為各級政府亟待破解的難題。其中,師資差距問題是難中之難。假以時日,即便相對落後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追上來了,教育“硬”差距縮小了,但師資、管理等方面的“軟”差距依然存在。如何破解?互聯網給出了一種新方法。

教育部日前發布的《全國教育信息化工作專項督導報告》顯示,截至2014年11月底,全國6.4萬個教學點全面完成了“教學點數字教育資源全覆蓋”,農村邊遠地區長期缺師少教、國家規定課程無法開齊開好的問題得到有效緩解。陜西省所有教學點均已開齊國家規定課程;河南省90%以上的教學點能利用設備和資源開出音樂、美術等課程;福建省開齊國家規定課程的教學點比例較以前提高了21%。

“我快退休了,唱不好、畫不好,更談不上什麽樂理知識、繪畫知識了,音樂、美術課不能正常開,實在有苦難言。”安徽省青陽縣酉華鎮二酉教學點教師秦發青說:“現在好了,在線課堂屏幕裏的專職教師教得既精彩又專業,還能和我們的學生互動,一下子解決了這個困擾多年的難題!”

強校伸出援助之手,用互聯網拉近了與薄弱校之間的距離,在一個新的層面上,讓教育公平前景可期。清華大學扶貧辦主任黃麗介紹說:“清華大學的遠程教學站已經覆蓋了全國592個國家級貧困縣中的522個,附小的課堂就是通過這些網絡,便捷、迅速地傳遞到3000多個教學站。”

觸摸自助

陸小川和陸小溪是對雙胞胎,他們的父母做小生意,既沒時間也沒能力輔導孩子。因為缺少練習,小川和小溪說的英語被同學們戲稱“有股烤地瓜味兒”,倆孩子總是自卑地低著頭,對英語漸漸失去了信心和興趣。

星期六的一天,這哥兒倆按照老師的要求,登錄“一起作業網”,選好年級、單元,頁面就自動生成詞匯、聽說、聽力練習。他們驚喜地發現,與尋常作業不同,這些練習其實就是電腦遊戲。比如“農場英雄”,朗讀紅色文字的內容,就能指揮小鳥擊退入侵者;比如“海豚樂園”,發音的標準程度決定了海豚跳的高度,如果完全標準,海豚就能得到全部星星……互聯網通過耳機和麥克風與學生“對話”,一輪遊戲結束,語音識別系統將自動生成分數,糾正學生發音。

哥兒倆完成作業後,系統自動將沒掌握的知識點讓他們再次練習。因為身邊沒有哄笑,心理放松,哥兒倆越練越自信。練習結束後,朗讀存入了電腦,供老師課上使用;分數自動短信通知了他們的父母……在互聯網的幫助下,小川和小溪英語水平迅速進步,哥哥在英語演講比賽中還得了獎。

兩千多年前,孔子杏壇講學,口口相傳,完全倚賴於老師。一千多年前,活字印刷術迅速發展,文字典籍大量復制,師生得以初步分離。如今,只要接入互聯網,海量知識就會撲面而來,無論是哈佛大學的課程,還是一線科研的成果;無論是視頻教學,還是線上答疑、討論;無論是身處著名大學城,還是在偏遠的小山溝,都能依靠互聯網的力量學習。“互聯網+教育”,讓學習由“套餐”變成了“自助餐”,因材施教變成現實。

重慶西南大學附屬中學的一堂課與眾不同。余弦定理課上,卓忠越老師開篇就答疑解惑,引導學生進行理解應用。明明是新課,老師怎麽不講課呢?原來,在這堂課前,老師就將自己制作的知識點微視頻發布在校園網上,學生自主學習,並在平臺上和老師、同學互動。在這個過程中,大量分析數據提供給了老師,教學更具針對性。

這種學生先學、老師後教的課,被形象地稱為“翻轉課堂”。“‘翻轉課堂’讓教學效率大大提高”,西大附中副校長梁學友說,“這可以讓不同層次的學生根據自身情況自主掌控學習,激發了學習的內驅力。”

觸摸大數據

“電腦老師又給我布置作業了!”4月6日,正在家中休清明小長假的遼寧省大連市西崗區石道街小學學生小劉興沖沖地打開電腦,完成老師在“一起作業網”上布置的英語課文閱讀和5道測試題。

“電腦比老師和學生自己更了解學生。”小劉的父親是名教師,他深有感觸地說,“一起作業網”利用大數據和智能算法,分析每個學生的學習情況,根據學生在作業中反映出的薄弱知識點定向推送學習內容,讓學生做更少的題、達到更好的效果。對教師而言,大數據的雲計算和分析技術會第一時間生成班級常見的共性錯誤,為教師提供指導依據,開展更有針對性的教學。”

長期以來,老師用紙和筆計算學生的學習數據,耗時費力,準確率也不高,“互聯網+教育”讓這一切變得輕而易舉。學生用電腦答題的同時產生海量數據,大數據分析技術可以告訴教師:哪些題過易,人人都會,答題是無效勞動;哪些題過難,多數學生在哪個知識點出現卡殼,學生是否在特定段落做了筆記,是否在文章結束前就放棄了閱讀……這些數據可以揭示出最佳學習策略。

“‘一起作業網’在大量學生、家長、老師的使用過程中產生了數據”,網站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劉暢說:“這些數據將內容進一步改正、完善,倒過來再次還給用戶,讓一代一代用戶享受更好的內容。”

“數據改善學習有三大核心要素:反饋、個性化和概率預測。”牛津大學互聯網研究所教授邁爾·舍恩伯格和大數據發展評論員肯尼思·庫克耶在《與大數據同行》一書中寫道:“在未來,學習絕不會是按照一本給定的教科書、一門科目或課程,以同樣順序和步調進行,而將是有數千種不同的組合方式。教師不再需要憑借主觀判斷選擇最適合教學的書籍,大數據分析將指引他們選出最有效、支持進一步完善和私人定制的教材。”

大數據促進了教育和技術的結合,吸引著投資人的目光。今年春節前夕,“一起作業網”完成了總金額1億美元的第四輪融資,估值達6億美元。有數據顯示,未來幾年,中國在線教育市場將保持每年30%以上的增速,到2015年市場規模將超過1600億元。

“‘互聯網+教育’會生成什麽?無疑是智慧教育。”真格基金創始合夥人、一起作業網董事長王強說。

何謂智慧?比如反饋優化。一道題目的難度、效度是否合適?對一道在網上被做了上萬遍的題目而言,大數據會告訴你,某選擇題4個選項中,有兩萬個學生沒選C和D,這說明C和D是糟糕的選項。如此,內容生產者就可以優化內容,提高命題質量,從而推動考試改革。

王強設想,大數據能夠為每一位學生創設量身定做的學習環境和個性化課程,進行定向“靶標式”推送。用不了多久,這樣的一幕就會變成現實:考試前兩天晚上,學生收到網站推送的一則消息,提醒他觀看某個復習視頻,這樣他將有85%的概率在測驗中正確解答——大數據比他更了解他自己。

大數據時代來了,互聯網熱切地“擁抱”著教育,教育這個古老而嶄新的行業,正在煥發出新的勃勃生機!《 人民日報 》( 2015年04月16日 18 版)

Views: 42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