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中麒·咱ㄟ社區】是文化也是教育 文化觀光中的傳統再建

c_750

撰文/趙中麒 (經典雜誌撰述)
攝影/陳弘岱 (經典雜誌攝影)

落,原住民的生活空間,卻讓人充滿對某種原始文化的期待。或許為了滿足自己的浪漫想像,也或許單純為了消磨假期,原住民的生活空間成為外地遊客付費前往「欣賞」、「觀看」異文化的場域。付費的觀光行程,將文化等同於一項可以販賣的商品,是文化觀光最讓人詬病之處。不過,台東縣延平鄉桃源村與卑南鄉達魯瑪克兩個部落推動觀光的族人,正以堅定的民族情感與文化認同為基礎,教育並改變我們對文化觀光的態度。

觀光與文化再建

初秋的台東,難得大雨。雨水溼氣所泛起的裊裊薄霧,讓坐落在肯杜爾山腳下的達魯瑪克彷若披上一層薄紗。大雨沒有澆熄前東興社區發展協會總幹事李張力元(Lravorase Lra-dumaralrath)帶訪客認識魯凱文化的熱情,在部落的大南國小文物館中,他神采奕奕地向我們解釋陶壺對魯凱族的重要性,「陶壺象徵女性的子宮,子宮是生命起源之處,因此,對魯凱族來說,陶壺代表生命的起源。百步蛇是生命的守護者,所以陶壺四周會有百步蛇的圖騰,我們狩獵也不能獵百步蛇。」

李張力元曾是職業軍人,二○○五年返回部落後,便擔任部落觀光的解說員。什麼原因讓他擔任解說員近十年,仍不減熱情?李張力元以魯凱族的分享信念向我們說明。在過去,獵人捕獲獵物,會把部分獵獲分享給返回部落途中所遇到的族人。招待觀光客當然不同於狩獵,但對他來說,每一次為了接團所做的準備,以及接團後所得到的反饋,不僅讓他加深對自身文化的認識,也更清楚自己的定位,這些,就像每一次打獵所得到的獵獲,「透過分享給遊客,讓大家知道我們有這麼美的文化,透過我們設計的深度體驗,直接認識我們跟土地的情感連結。」

村長胡進德(Wkolringa Rarobociak)告訴我們,不管行程為何,第一站必定是部落入口處的守護神,由頭目或村長替遊客祈福,祈福者在守護神前置放小米酒,以及五顆代表天、地、祖靈、當地過世者與遊客的檳榔,依序拿起、放下檳榔,並唸祝禱詞,遊客須遵守儀式過程不可打噴嚏、不可放屁,以及不可喧嘩等禁忌。如果有人打噴嚏或放屁,就是「靈」在預示會有意外發生,必須停止或改變行程內容。在魯凱族社會,頭目不僅是政治上的領導者,也是傳統領域的管理者。在過去,進入部落,必須拜訪頭目,否則將被視為非善意的入侵。現代社會人群流動的便利,已難以用這種標準看待來訪者,但頭目仍被尊奉為傳統領域的管理者,因此,拜訪頭目一定是第二站。

其實,達魯瑪克自一九九五年加入行政院文建會的社區總體營造行列後,就在台東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劉炯錫的協助下,透過重返舊部落kapaliwa、重建舊部落男子聚會所alakoa、舉行舊部落的守護神omaomas招靈祭等,深化社區營造的文化內涵,以喚醒部落成員共同的歷史記憶與生命經驗,避免「發展」淪為空洞的硬體建設。因為族人的強烈文化認同,他們所設計的行程,讓達魯瑪克這個空間不是單純由消費者付費觀賞的景點,而是一個透過旅遊行程在其中領略魯凱文化的場域。

桃源村的布農部落屋,則是另一種觀光模式。罹患小兒麻痺的牧師白光勝,創立布農部落屋的最初目的是希望建立一個庇護工場,讓桃源村的肢體障礙族人能在其中創作手工藝品,賺取生活所需。有感於原住民運動引發台灣社會對原住民的關心與好奇,便思考「是不是能把這麼好的文化轉為資本」。他做到了。布農部落屋的展售中心販售著充滿布農族後人的手作工藝品、園區內隨處可見充滿原住民情調的木雕與照片,園區更每日排定兩場歌舞表演,表演者均為布農族子弟,曲目包括布農族舉世聞名的小米豐收歌(basibutbut)。

小米豐收歌是由日本音樂學者黑澤隆朝在一九四三年採集,一九五二年將錄音寄給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後蜚聲國際;提到布農族,就想到這首歌,幾乎成為布農族的「主題曲」。

演唱小米豐收歌時,歌者站立圍圈,將手穿插放在左右同伴的背後腰際,以逆時針方向緩步移動繞行,一位長者起音,其餘歌者分成二到三部,以相差一個半音或全音的音調同時輕發「嗚」的聲音,隨後,各部再以半音慢慢升調。當歌者半瞇著眼睛,抬起頭繼續吟唱,而合聲彷若從天上流洩而下時,歌者彼此的默契讓他們相信,這是最和諧的聲音,象徵祖靈接到歌者的訊息,人與自然將重回和諧狀態。

小米豐收歌結束後,就是報戰功。歌者要以無比的力量踩踏地面,向族人與祖先喊出過去一年的授獵與出草功績。對重視個人功績的布農族來說,報戰功是族人獲得社會地位的重要過程。如果戰功不著,原本的社會地位可能被其他戰功更為顯赫的人取代,自己就必須在來年更努力以維持社會地位。

如果文化是一種生活型態,真正能看到布農族人生活型態的地方是桃源村,而村子距離布農部落屋約五分鐘車程;地理的距離,將部落屋與桃源村區隔為「文化展演的前場」與「生活空間的後場」。如同東台灣研究會研究員夏黎明所言:「遊客來了,看完表演,還不知道真正的部落在哪裡,走進去,可能還會迷路。」這種區分前後場的做法,最容易讓遊客誤以為他們正透過消費來購買他們所想像的真實文化,而引起文化商品化的批評。桃源村族人阿布斯(Abus,化名)就清楚指出,「布農部落屋跟九族文化村這種文化園區的差別,只是它是我們布農族自己經營而已。」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

守護神
↑ 位於達魯瑪克部落入口處的守護神,不僅護衛著族人,也庇佑著訪客,拜訪部落或舉辦活動,均須前往祭拜。

頭目制度
↑ 達魯瑪克仍保有頭目制度與祖靈屋。

野菜文化
↑ 達魯瑪克擁有最豐富的野菜文化,現以人工栽種提供遊客所需。

祭拜祖靈
↑ 達魯瑪克青年在舊部落祭拜祖靈,重新認識傳統信仰與宣誓傳統領域主權。

百步蛇木臼
↑ 達魯瑪克頭目家族才能使用刻有大地之神百步蛇的木臼。

部落觀光
↑ 結合傳統重建與文化傳承的部落觀光,除讓遊客浸淫、學習原住民文化價值,也使許多部落藉此機會奔向部落發展的大道。

Views: 316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