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週,到馬來亞大學文學院演講。一進場,哇!坐滿。這是一場很享受的演講。馬大學生水平高,發問具深度。我喜歡。

我的講題是《滿剌加的建立與鄭和下西洋的跨文化管理》。

“滿剌加”是中國明代文獻的記載,指的就是馬六甲王朝。歷史常識,馬六甲建國初期,常受暹羅侵擾。但就在這個時候,馬六甲開國之君拜里米蘇拉遇到了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

這時的中國,明朝永樂皇帝(明成祖)即位,憑借強盛的經濟和國力,大遣使節團出巡海外,宣揚國威。1403年,明朝使臣尹慶到訪馬六甲,拜里米蘇拉趕緊抓住這個機會,派特使跟隨尹慶到中國訪問,請求中國保護。

隨後,又有鄭和下西洋。馬六甲特使也曾數次附搭鄭和船隻赴京,向明成祖申訴暹羅侵擾馬六甲。明成祖隨即嚴厲譴責暹羅國王。警告暹羅必須維持區域和平,不得侵犯弱小。

1405至1433年鄭和奉命七下西洋,曾先後訪問馬來半島的彭亨、吉蘭丹,而且鄭和船隊也幾乎每一次都到馬六甲停泊,並在馬六甲河邊建造了一座有衛兵駐守的“官廠”。那是一座木造鼓樓城牆,晚間有士兵巡邏。在城牆內又再修築了一處大倉庫,存放糧食和寶貨。鄭和船隊遠航或回國,必經馬六甲,就駐紮於此。

600年前的馬六甲,是鄭和下西洋的中繼站,也是最值信賴的親密盟友。拜里米蘇拉等前三任國君都曾先後親自到訪中國,建立和平友好的馬中關係。這些史實都確確實實地記錄在明代官方正史檔案《明實錄》裡頭。

馬六甲後來成為東西交通航線上的貿易中心。各國商人匯聚在這裡,熱絡交易,叫賣聲此起彼落。鄭和下西洋的翻譯官馬歡,在其《瀛涯勝覽》記說,馬六甲這個地方白天炎熱,晚上涼爽。有一條河從馬來皇宮前流過,直入大海。馬六甲國君派人在河上建了一座木橋。橋上建造了二十多座亭子,各種貨物就在這裡買賣。

你或許會好奇地問:當時的馬六甲商人是用甚麼語言交談做生意的呢?一個可以相信的推斷:“說馬來話。”簡明易學的馬來語,容易接受外來詞彙,在當時已是區域的通用語言(lingua franca)。

但我們的認知不能僅止於此。16世紀葡萄牙外交官皮列士的《東方志》記說,在馬六甲港常常聽得到84種語言。

此外,當時的中國明朝、琉球王國(今日本沖繩縣)和馬六甲的官方貿易國書往來,都是用中文書寫的。可見以明帝國為核心的中華朝貢體制圈內,“中文”也是公認的“官方流通文字”。

中國向來重視歷史文獻記錄。由於馬六甲和明朝有親密邦交,中國文獻多有記述兩國來往事。若認真考核,中國文獻幾乎可以重建馬六甲王統系譜和填補部份馬六甲重要史實。

更有意思的是,全世界第一本馬來語詞典,是由明朝中國人編寫的。1549年,由翻譯官楊林校正的《滿剌加國譯語》,總共收載了482個古代馬來語詞彙及其讀音。有趣的是,這本詞典全是用中文書寫的。

問答環節,馬大學生問:“若馬六甲史的敘述,只依靠中國文獻,是否太單一性了?”

這提問很有深度。是的,任何歷史文獻都需要先懷疑,經考實。例如《明實錄》記載滿剌加第三任國王是“西里麻哈剌者”,想來就是Sri Maharaja,那是對國王的尊稱,並非王名。

又,文獻所載的開國之君“拜里米蘇剌”(Parameswara),是否為Permaisura的訛轉音譯,也只是國王的尊稱,而非國王的名字?但從另一角度思索,查Maharaja或Permaisura,都是出自印度梵文,由此亦或可窺探馬六甲建國初期的文化源流軌跡。

縱使中國文獻的記載仍需考證推敲,但中國自古以來,史官寫史,有董狐之筆,有其秉筆實錄的嚴謹史學傳統精神。反倒是夾雜神話、文學誇張描述,甚至某種程度上穿插虛構成份故事的《馬來紀年》和《漢都亞傳》,其記述就更需要認真考證,小心引用了。於此,中國文獻的“單一性”,更顯“彌足珍貴”,更需正視。(收藏自1.4.2015 星洲日報/邊緣評論‧作者:安煥然‧南方大學學院中文系副教授)

Views: 177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