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和下西洋---中國歷史上最燦爛輝煌的航海傳奇。鄭和於西元一四O五年,奉明朝永樂皇帝隻命首度下西洋,西元一四三三年,其所率領的第七次下西洋船隊返抵中國,這歷時二十八年的遠航壯舉,終於在這一年劃上了句點。
 
此一規模龐大的航海壯舉,卻因史籍的缺乏而被湮沒在十光的洪流裏。六百年後的今天,我們試圖回到工藝發展與航海科技,均為當時世界之最的明初盛世,並循著鄭和下西洋的足跡,從中國到東南亞,訪印度及阿拉伯半島,並遠至非洲東岸,試圖結合歷史文獻、現場採訪及專家學者的研究成果,以復原這場謎霧重重的歷史,解讀這段中國最壯麗的航海史詩。

《經典》的十幾組採訪人員,登臨了中國、泰國、馬來西亞、印尼、印度、斯里蘭卡、葉門肯亞等國度的土地,探訪當地的專家學者、市井百姓,將這如霧般的歷史謎團一一拼解還原.....

第一部:追本溯源

在浩蕩的洋面上,鄭和船隊一字排開,準備出使西洋各國。

此一壯闊的航海盛事,為中國寫下了一頁燦爛的篇章。

楔子
 
晴朗無雲的天際,鄭和的船隊像一條身軀龐大的巨龍,橫臥在南京太昌瀏家港外寬闊的江面上,大小二百多艘船隻一字排開,形成了如林的帆檣。陽光照射著士兵將領腰間明晃晃的刀槍,在江風的吹拂下,五顏六色的旗幟就像巨龍背脊上閃動的鱗甲,飛耀欲騰。江邊更是萬頭鑽動,人聲鼎沸,從四面八方趕來湊熱鬧的人群,把數公里長的長江岸擠得水洩不通,大家都要瞻仰龐大船隊的雄姿,一賭首航西洋的盛典。
 
回想這一年多來,為了圓滿完成這趟規模龐大的出使任務,鄭和不知動用了多少人力物力,為下西洋的航行作了萬全的準備。短短的十四個月中,他必須完全建造適應遠洋航行、具有各種專門性能的大小船隻上百艘;到全國調急近三萬名具有各種專業的技術人員;準備船隊往返所需的糧食、武器及生活必需品;挑選備齊饋贈各國的禮品及與各國進行貿易的各類物資;勘察並確定能夠容納船隊並便於補充休整的港口和基地;並對隨行人員進行海外習俗和外交禮儀的教育及訓練---------如今,各項複雜紛繁、千頭萬緒的準備工作,總算都告一段落了。在一聲驚天動地的樂鼓聲、鞭炮聲及歡呼聲中,船隊啟航了。
 
欽差正使總兵太監-----鄭和,巍然站立在寶船帥旗下,拱手向歡送的人群告別。船隊在東海上破浪前進,到達福建長樂的太平港。船隊將在這裏等候東北季風到來,一方面進行人員與物資的補充休整,另一方面則在此舉辦祭祀天妃的儀式。等季風一到,船隊即從太平港出閩江口的五虎門出發,乘風破浪,雲帆高張,晝夜兼程地航行,漸漸駛入浩瀚的海洋---------鄭和船隊出航時,必然掀起了一陣美麗的浪花吧!這朵浪花,未曾像世所公認的偉大航海家哥倫布那樣,改寫了人類歷史,為世界帶來風起雲湧的巨變,但它卻恆常在歷史如幔的煙霧中隱然穿行,在蛻變的時代裏留下令人懷念的形影,在世界許多角落的海岸邊烙下了不朽的痕跡。

第二部:海洋文明
探索鄭和船隊
破解寶船之謎

由二百多艘大小船隻所組成的下西洋船隊

有如一隻巨型的空中飛燕

陣容浩蕩地航行於南海與印度洋間

為中國歷史寫下了一首壯闊的航海史詩

明代社會各界的反應,多數是公開盛贊鄭和下西洋這一壯舉,在當代即編成戲劇演出,寫成小說、故事流傳巷里,「蓋三寶下西洋,委巷流傳甚廣,內府之戲劇,看場之平話」。內府梨園傀儡戲演三寶太監下西洋的劇目、雜劇《奉天命三保下西洋》,以及羅懋登的百回小說《三寶太監下西洋記通俗演義》等,都是膾炙人口的佳作。 也有不少文人學士,他們以各種形式,記錄了鄭和通番的事蹟和軼聞,如袁忠徹《古今識鑒》、祝允明《前聞記》、顧起元《客座贅語》、嚴從簡《殊域周咨錄》等,從這裏都可以尋找到很多有價值的資料。

檔案抄毀,寶船成謎

但是正式的官方檔案資料,卻不幸在鄭和去世後均遭「抄毀」,使後人在研究下西洋這段歷史時產生很多困難。而明代的海禁、海船的沿革、造船或航海專門文獻,留給我們的也只是一些結構簡易的小船,使我們一時難以揣測當年的寶船雄姿。 直到十九世紀末期,一些西方學者開始對鄭和航海和造船的先進技術、下西洋規模、時間,以及航路、海圖和地名等進行了考證,拉開了研究鄭和下西洋的帷幕,推動了這個領域的研究進程。但是由於種種原因,這些考證存在不少問題和謬誤。 鄭和寶船研究的突破出現在一九五七年五月,當南京三叉河,即昔日的寶船廠遺址,出土了一根鐵力木製成的舵杆,經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技術研究所以此舵杆初步推定,該項舵杆是為鄭和寶船的舵杆,而鄭和寶船則是屬於沙船類型。 但到了一九八三年一次為鄭和專題召開的學術會議中,又推翻了之前的說法,學界逐漸得到共識,即根據文獻記載寶船的主要特性、參數,及長寬比值分析,鄭和寶船是福船型,而非早期學者所認為的沙船型。 船體肥胖的福船,中國和亞洲一些國家都出土過相類似的實船,這些宋元時期的海船,還有明代出使官船的實際紀錄,提供了極為寶貴和極有價值的數據、結構和製造方法。這些船都屬尖底海船,是適於安全遠洋航行的福船。 福船的船體結構有很多獨特的設計,至今在中國東南沿海和東南亞一帶,仍保留了這種特色。如兩頭出梢、縱向通體的底龍骨、多層板船體等。 馬可波羅曾在其遊記中提到,他在泉州看到海船船體有二至六層板,而泉州灣出土的宋船也證實了這個中國文獻幾乎未曾記載的事實,這是巨大海船建造的重要基礎。 最重要的是房船體結構,相當於現代航空器所採用的「蜂窩結構」,可用最省的材料,製造鋼度最大的設備,這是有多種功能的設計結構,諸如防止全船沉沒,限制在局部船艙漏水、提高整體結構強度和鋼度的橫向構件等,乃源自東晉以來中國造船技術的智慧結晶。
 
宋船出土,考證有據

歷史文獻記載寶船的尺寸是長四十四點四丈,寬十八丈。其長寬比值二點四六六(馬歡的記錄還有中船,其長寬比值也是二點四六六),基本上和泉州宋船的長寬比值二點五五相接近。因此我們肯定,鄭和寶船就是泉州出土的這種尖底福船型海船。 然而明代的「丈」要換算成今日的尺寸是首要解決的問題。不同的朝代,不同的行業,尺值都不相同。我們既然已經確定了船型與泉州出土的福船相似,那麼只能選定福州出土的一把比較正規的「雕花黑漆木尺」的實際值進行換算,即一丈等於零點二八三公尺。 還有船深也是一個重要的尺寸,諸多文獻記載僅有寶船的長度和寬度尺寸,但惟有確定船深尺寸,才能計算出寶船的其他技術參數。我們間接的從《鄭和航海圖》中註明的實測航道水深,對照文獻中有關寶船在各個港口的錨泊紀錄,找出寶船的船深。 鄭和寶船船體的設計和計算結果:根據出土雕花黑漆木尺換算文獻記載的鄭和寶船長度四十四點四丈等於一百二十五點六五公尺;寬度十八丈等於五十點九四公尺;寶船吃水深度八公尺。以現代造船術語表示,其型深十二公尺,杆舷四公尺,舷牆一點五公尺。 從船舶主要技術參數、長寬比值分析,乃是與泉州宋船同為福船型海船,船體方形係數相同的數據,即零點四三九四。結構特點是大出梢,虛梢占船體總長的百分之三十六,龍骨長八十公尺。而從線型圖列出型值表,用梯形法計算,鄭和寶船的最大排水量約一萬四千八百噸,按一般福船的使用經驗,其載重量約為排水量的百分之五十來計算的話,鄭和寶船的載重量約在七千噸左右。(收藏自 《經典雜誌》)

Views: 89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