嫣然·泰國為何成了外國影視攝製的最愛?——兼論:馬來西亞的弱勢 上

嫣然·泰國為何成了外國影視攝製的最愛?——兼論:馬來西亞的弱勢

在全球影視產業快速移動、競爭激烈的今天,外國製作團隊尋找拍攝地已不再只看場景美不美,更關注成本效益、制度便利、補助政策與人才基礎等整體條件。

近年來,東南亞的泰國繼續躍升為國際影視製作的最寵兒,吸引大量來自歐美與亞洲各地的劇組進駐;而與之相鄰、曾經是外國製作在東南亞的重要基地之一的馬來西亞,卻顯得相對式微。本文將從政策誘因、產業基礎、行政效率、文化形象與品牌建構等層面分析,為何泰國能躍升為外國影視攝製的最愛,並兼論馬來西亞在這場競爭中的弱勢所在。

一、政策紅利的決勝點:泰國的積極 vs 馬來西亞的保守

吸引外國影視製作的關鍵因素之一,是各國政府提供的經濟誘因,通常以現金回扣(cash rebate)或稅務抵免(tax incentive)的形式出現。這類補助不僅能直接降低製作成本,更代表政府對產業的支持與信任程度。

馬來西亞自 2013 年設立「Film in Malaysia Incentive(FIMI)」計畫,提供最多 30% 的現金回扣。然而,FIMI 的申請門檻較高:外國製作須在馬來西亞境內花費至少 500 萬馬幣(約 110 萬美元),並雇用一定比例的本地工作人員與服務供應商。更關鍵的是,FIMI 的審批程序繁瑣、文件繁重,業界長期批評其流程緩慢、撥款時間不確定,對國際製作團隊的吸引力有限。

相較之下,泰國近年在政策上展現極高的積極性。泰國原本提供 15–20% 的回扣,自 2022 年起擴大為基本 20%,若製作團隊能雇用泰籍主創、推廣泰國文化元素或使用泰國地點,回扣可再加碼至 30%。泰國還建立「One Stop Service」的單一窗口,讓製作團隊在簽證、通關、拍攝許可等行政事項上大幅簡化流程。此外,泰國政府強調回扣撥款的「即時性」與「可預期性」,許多製片人指出,泰國補助審批與撥款速度普遍快於馬來西亞。

換言之,馬來西亞雖然在數字上提供了與泰國相同的 30% 回扣,但在實際操作層面卻顯得保守遲緩;泰國則以制度效率與快速撥款贏得信任,形成「名義一樣、體驗不同」的巨大落差,這是泰國近年大幅吸引國際製作的首要原因。

HBO在泰國攝製的影劇《White Lotus》在國際間赢得盛譽,無形中也突出了泰國的軟實力。


二、產業基礎的厚實:泰國的成熟 vs
馬來西亞的侷限

除了補助政策,外國製作團隊最重視的另一要素是當地產業基礎:是否有足夠的專業人才、器材設備、後製能力與配套服務。

泰國在這方面具有顯著優勢。泰國自 1990 年代起即為東南亞的廣告、MV與國際電影拍攝重鎮,長期培養出大量技術純熟的攝影師、燈光師、美術、服裝與特效人員,且多數人能流暢使用英語,與國際製作團隊無縫合作。(見下圖)


泰國也擁有多間設備齊全的專業片廠與棚景,例如曼谷與北柳府(Chachoengsao)的片廠設施,可支援大型電影的內景與後製工作。

相對而言,馬來西亞的產業基礎相對集中在少數大型製作設施(如 Iskandar Malaysia Studios),但整體人才數量與產業規模尚未形成完善的生態系,對需要大量在地專業人力的國際製作來說,往往仍需從海外進口部分關鍵人員,增加成本與行政負擔。換句話說,泰國提供的是「一站式」的完整產業鏈,而馬來西亞則仍偏向「租用型」的場地與人力供應,對大型劇組的吸引力較低。

Views: 14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