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安梧「存有三態論」下的「本體詮釋學」1

內容提要:本文旨在闡明「存有三態論」的基本構造,以及由此而衍申成的本體詮釋學。首先,回溯到一九九一年有關「存有、意識與實踐」之探討,並經由一九九六年之「道言論」而展開;指出「存有的根源」「存有的開顯」與「存有的執定」三態,而這是承繼王船山「因而通之,調適而上遂於道」的進一步發展。再者,經由「道、意、象、構、言」這五層次,而論述「本體詮釋學」的基本結構,指出由「存有根源的體證」而「意向的體悟」「圖象的想像」「結構的把握」以及「話語的記憶」,這是彼此多階而相互回環的無休止過程。詮釋與生活,意義與世界,原是通而為一的,經由生活世界而有意義詮釋,其中便隱含著溝通、詮釋、批判與重建,永續不止。進一步,將此置於經典詮釋的角度來看,我們將發現「人」「經典」與「道」這三者互為核心,以「兩端而一致」的方式,交互循環。一方面訓詁明而後義理明;另一方面,義理明而後訓詁明,兩者通貫,本末為一。

引言:

「存有三態論」是我在寫博士論文時逐漸發展出來的一套理論,在《存有、意識與實踐:熊十力體用哲學之詮釋與重建》 一書中,已有相關的章節論述。這十幾年來,「存有三態論」可以說是我思考的主要向度。在一九九六年秋,南華大學哲學研究所的「啟教式」(開啟教學儀式)時所講的《「道」與「言」》,後來以《道言論》正式發表在一九九七年南華大學哲學所《揭諦》學刊上,作為創刊的《發刊詞》。關於《道言論》原以八句構成,即「道顯為象,象顯為形,言以定形,言業相隨,言本無言,業乃非業,同出於道,一本空明」。

一九九九年在國際中國哲學會會議上,我進一步地以「後新儒家哲學之擬構:從『兩層存有論』到『存有三態論』——以《道言論》為核心的詮釋與構造」為題闡述了這個思想。後來,我將這篇文章增訂修飾,作為《道的錯置:中國政治思想的根本困結》 一書的第一章《道論:「道」的彰顯、遮蔽、錯置與治療之可能:從「兩層存有論」到「存有三態論」》。今天我們要講「存有三態論」及其本體的詮釋學是想借這機會,更集中而系統地對存有三態論可開啟的詮釋學作一簡要的概述。首先,我們將對「存有三態論」做一簡單的引介,之後,再展開其與詮釋學的關系。


一、「存有三態論」的基本構造

1.存有三態:存有的根源,存有的彰顯,存有的執定

「存有」這字眼乃借西方哲學的話語而來,對應的是「Being」這個詞,但在這里,我們並不以此自限。我們不以其自柏拉圖(Plato)、亞里斯多德(Aristotle)以來主道的概念來說,或者它較接近海德格爾(Martin Heidegger)《存有與時間》(Being and time)》里所說的意涵。但這樣來理解「存有」這個詞仍然易出問題。或者能回到中國傳統「道論」的脈絡上來理解,會較為恰當。「存有」指的不是「存有一般」(all beings in general),不是作為一個對象義去把握的「存有」,而是「天、地、人交與參贊所成的總體根源」。「存有」指的是:「人」迎向「世界」,「世界」迎向「人」,天地人我萬物通而為一且不可分的總體,如其根源而說其為存有,這並非與主體區別開來,而作為一主體認識的對象。「存有」之作為天地人我萬物通而為一且不可分的總體而說之「存有」,這並不是人認識的對象,而是作為人參與而構成的那個場域、總體、根源。這麼說來,「存有」此一字眼相當於中國古代哲學所說的「道」,「道」之為「道」即隱含一開顯的動力,因「道」其中已隱含天地萬物人我通而為一的總體根源性動力。

「道」之所以能夠彰顯,因為人之作為一「活生生的、實存而有」的存在,若借海德格的話來說即人作為一「在世存有」(Da-sein),具有一使得存有能開顯的可能。以中國老話來說「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但老子也說「道生之」,這並非道來弘人,其實是人「志於道」而「道生之」;進一步「道生之」而「德蓄之」,因其「德蓄之」而人可以「據於德」。存有根源之所以隱含開顯的動力,因為那存有之道,姑且用海德格爾(Martin Heidegger)「Sein」去說它,人之作為一「Da-Sein」,存有之道落實在那兒,因其「活生生的實存而有」使得那存有之道彰顯。

存有的根源不停留在存有的根源,它必然得開顯,就如同「道」不停留於一隱匿的狀態,他必要開顯出來。至於如何彰顯,用中國古代的話來說,即隱含一開顯動力,即陰陽開闔,翕辟成變。這是講道體本身彰顯的動力、律動,此律動能夠彰顯的關鍵,就在人這活生生實存而有的參與。所以自來華人文化傳統談本體論、宇宙論,均不能離開人來說。這不是將它視為一客觀對象而凝視它的傳統,而是人動態地去參與它,這樣所成的傳統。更精確地講,是人含於其中,去觸動、參與,而使之開顯,並不是人去開顯它。

(來源:《船山學刊》2017年第5期;時間:孔子二五六九年歲次戊戌正月十八日丙申 | 耶穌2018年3月5日; 作者簡介:林安梧(1957-),男,台灣台中人,哲學博士,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儒家文明協同創新中心傑出海外訪問學人,慈濟大學宗教與文化研究所教授兼人文社會科學院院長,花蓮,97074。)

Views: 18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