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文放:從理論回歸文學理論——以喬納森·卡勒的「後理論」轉向為例 1

內容提要:喬納森·卡勒在1990年代經歷了從文學理論走向「理論」、又從「理論」回歸文學理論的循環。卡勒《文學理論》一書的出版引起了學界的格外關注,如果說一個時期以來人們從卡勒的闡釋中更多看到的是「理論」對於文學理論的疏離的話,那麼可能忽略了另一面:卡勒恰恰也在力圖把握一種可能性,即「理論」對於文學理論的回歸。卡勒在《文學理論》以及一系列論著中顯示了對於文學理論與「理論」之間相互激勵和推助作用的肯定,對於「理論」中的文學性的開掘,對於文學研究與文化研究的平衡機制的探討,對於「理論」與文學理論相互聯姻的可行性的求索。而這一切都不乏「後理論」的意味。卡勒以其對於「理論」的反思和對於文學理論的還鄉,成為「後理論」轉向的風標。


晚近以來文學理論與「理論」的轉換起落是文學研究領域發生的一樁重大事件,對此學界可謂眾說紛紜。在眾多闡釋者、評說者中,喬納森·卡勒無疑是最受關注的:是他最先提出「理論」的概念以區別於文學理論,是他重提「文學性」問題並賦予新的內涵,是他重解文學研究與文化研究的關係,也是他發現了「理論」回歸文學理論的可能性。對於這最後一點,文論史家給予了特別的重視,肯定卡勒針對一個時期以來「理論」產生的偏差,發出「也許該是在文學中重新奠定文學性根基的時候了」的呼籲,具有撥轉風氣、導夫先路的作用,「這樣,我們應該做的,就是回歸『詩學』,回歸卡勒早期著作中關於詩歌與敘事作品的作用和接受之類的研究了。」[1]因此卡勒在晚近以來文學研究中具有標桿的意義,他的學術探索經歷了從文學理論走向「理論」、又從「理論」回歸文學理論的螺旋式循環,這一精神歷險不無收獲,標誌著當今文學理論的趨於成熟且開了新生面。

一、卡勒學術歷程的重大轉折

對於喬納森·卡勒的學術生涯是否可以這樣評價:《結構主義詩學》(1975)和《論解構:結構主義之後的理論與批評》(1983)二書早已使之成名,但使他成為當今文學研究熱點人物的,則是列入牛津版「當代學術入門叢書」中的《文學理論》(1997)這本小書。人們對於後者格外關注的緣由在於,卡勒在該書中所提出的概念、作出的闡釋以其對於以往文學理論種種陳規舊說的消解作用而令人耳目一新,如「理論」、「文學性」、「文化研究」、「表征性解釋」等問題,它們更多涉及的是現實、歷史、社會、政治,而不是形式、語言、文本、結構,甚至不是文學本身了。於是事情正如概念的語言構造一樣:一旦「文學理論」丟掉了「文學」,那就只剩下「理論」了。如果說一個時期以來人們從卡勒的闡釋中更多看到的是「理論」對於文學理論的疏離的話,那麼可能忽略了事情的另一面:卡勒恰恰也在力圖把握一種可能性,即「理論」對於文學理論的回歸。

卡勒曾對自己的學術歷程作過以下描述:

最近,文學的性質或文學成分的性質已非理論關注的核心,簡單地說,我們稱之為「理論」的東西顯然已不是文學理論。1992年我為現代語言協會所編的《現代語言與文學學術研究導論》第二版寫了一篇題名為《文學理論》的文章,此後我便離開了文學理論。我忙於談論種族、性別、身份、代理,被S.納潑(Steve Knapp)和W.B.米查爾斯(Walter Benn Michalls)反—理論的理論之間的論爭弄得糊里糊涂,忘了文學理論。我認為記住文學理論很重要:比如,敘述理論對各種類型的文本分析都是至關重要的。……

(本文發表於《文學評論》2013年第4期;基金項目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從形式主義到歷史主義——晚近文學理論『向外轉』的深層機理探究」(批准號:11AZW001)。關鍵詞理論後理論文學理論喬納森·卡勒)

Views: 16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