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周興:尼采與未來哲學的規定 2

本文的主題是:尼采與未來哲學的規定。所作的議論難免與我自己此前的討論有一些重合之處。但這一回,我希望趁機把自己關於「未來哲學」的思考作一次盡可能系統化的表達。我想說的是,主要由尼采所開啟的「未來哲學」至少有四重可能的特性或規定性,即:世界性、個體性、技術性和藝術性。這四項的意義並不是完全顯赫的,且有不少歧義(比如所謂的「技術性」),故需要作一番解釋。

一、晚期尼采的「未來哲學」概念

我們看到,前期和中期的尼采並未使用過「未來哲學」概念,這個概念屬於《權力意志》時期的晚期尼采。在《權力意志》時期的遺稿中,尼采有一則筆記提到「未來哲學」,它看起來是一本名為《快樂的科學》(Gai saber)的書的提綱,而這本書的副標題直接被設為「一種未來哲學的序曲」——如前所述,它也是《善惡的彼岸》的副標題。這則筆記共列出了五節的標題:1.自由精神與其他哲學家。2.世界解釋,而不是世界說明。3.善惡的彼岸。4.鏡子。歐洲人自我反映的時機。5.未來哲學家。此時的尼采正處於激情澎湃又躊躇滿志的創造時期,經常會急吼吼地記下一些寫作計劃和草案。上面這個提綱顯然只是其中的一個計劃,它雖然只是一個殘篇,但意蘊豐富,是足以讓我們深入挖掘一番的。

首先,尼采在此作了一個劃界,把「自由精神」或者「自由思想家」(Freigeist)與「其他哲學家」區劃開來。所謂「自由精神」是尼采所謂的駱駝、獅子、嬰孩的「精神三變」之後的創造性精神,尼采也稱之為「未來哲學家的宣諭者和先行者」;而「其他哲學家」則應該是指傳統的歐洲哲學家,即尼采所謂的「放毒者」——總是忙於虛構「另一個世界」的「柏拉圖主義者」。

其次,關於「世界解釋」(Weltauslegung)與「世界說明」(Welterklrung)之間的明確區分,再次表明尼采雖然有狂野的思想氣質,但表達和用詞卻是相當審慎而準確的。如我們所知,「解釋」(Auslegung)與「說明」(Erklrung)之爭後來成為20世紀哲學人文科學的持久的爭論焦點,尤其表現在狄爾泰、海德格爾和伽達默爾的解釋學哲學路線上。傳統哲學和科學一直只是在「說明」自然和世界(「因果說明」),而現在我們要的是「解釋世界」。在尼采時代已經出現了「解釋學」(Hermeneutik),解釋學家施萊爾馬赫(1768—1834)明顯是尼采的前輩,解釋學家狄爾泰(1833—1911)比尼采早生了11年,兩人差不多是同時代人。不過我們未發現尼采與解釋學和解釋學家們有何關聯。盡管如此,今天我們卻不得不承認尼采的先見之明。尼采也清晰地看到了哲學和科學的「說明」方法的基本特性:「把前後相繼的順序越來越清晰地展示出來,此即說明(Erklrung):沒有更多的了!」

再者,所謂「善惡的彼岸」也許更應該譯作「超善惡」。為何要「超善惡」呢?我們知道尼采自稱為「非道德論者」——尼采大概是人類歷史上頭一個敢這樣自我命名的!但尼采要反對的是「奴隸道德」,轉而提倡「主人道德」,就此而言他其實並非主張不要道德,他所謂的「超」和「非」,目標對象是宗教道德(以宗教為依據和背景的道德),在歐洲即基督教的「奴隸道德」,是一種弱化生命、使人頹廢和衰竭的道德。

至於「鏡子」,尼采趕緊補了一句,說的是「歐洲人自我反映的時機」。尼采的意思很清楚,長期以來,特別是近代以來,歐洲人形成了自以為是的「老大」心態,自視為高人一等,「歐洲中心主義」甚囂塵上,又借助於技術工業開始在全球范圍內不斷拓展殖民統治。在這方面,尼采依然表現出先知之見,認為自負的歐洲人應該自我反省和自我批判了,這就是他所謂的「鏡子」。

最後一項是總結性的「未來哲學家」,以此來響應前面第一條所講的「自由精神」或「自由思想家」。

Views: 29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