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大鵬:論詩性智慧與藝術文本的創造 1

[摘 要] 詩性智慧是人與生俱來的創造性的精神能力,它物化為藝術文本時,文本的結
構便具有了詩性智慧的特征。藝術文本的意義不在於寫「什麼」,而在於「如何」寫。

「詩性智慧」是維柯在其巨著《新科學》中提出的一個著名概念。維柯認為,詩性智慧乃是人所本具的創造性的精神能力。在童年的人類身上, 詩性智慧中以激情(感性)因素居於主流,所以原始人往往顯得狂野而衝動,隨著歷史的流變和人類自身的發展,理性因素逐漸加強,人也漸漸變得平和而冷靜。作為詩性智慧的一種構成因素,激情有一種物化傾向,即傾向於抓住一種具體可感的物象或形式,以便給詩性智慧的創造本性提供演現的場所,人類的整部歷史都體現了詩性智慧的這種固有特征。詩性智慧中的理性因素體現為一種返照、覺知、超越、向上,是對激情(感性)因素的一種否定與救贖,二者相反相成,如此達成了個體生命的整體平衡。

維柯在考察了人類的文化歷史與人自身之後,最後得出結論說:「民政社會的世界確實是由人類創造出來的,所以它的原則必然要從人類心靈的各種變化中才可找到。」[1] (第 154頁)社會制度的形式就是心靈的形式,整個歷史的發展過程就是心靈的物化與展開的過程。「在我們面前並不存在處於原始狀態的經驗,我們把對世界的經驗『編成代碼』 ,從而可以體驗這種經驗。」[2] (第 108頁)


這樣,「我們就創造了我們生活於其中的世界:我們修改和重新構造所給予的東西。接著,由於我們所有人都卷入了一項巨大、隱蔽、協作的事業之中,任何人都不能說他可以獲得一個『現實的』永存世界的不可編碼的『純粹的』或『客觀的』經驗。」[2] (第 108頁 )這就是說,人創造神話、社會制度,實際上他創造他所感知到的整個世界,並且在這個過程中他也創造了他自己。

這種創造過程包括不斷地創造可以認識的、重復的形式,我們可以把它稱為「結構」的過程,所謂詩性智慧中「物化」的傾向即導致「結構」的傾向,憑這種結構的傾向,人們創造了具有變動不居的結構的歷史,並讓自己從這種變動不居的歷史中「湧生」出來。因為這種物化傾向的激情衝動是歷時性的,於是使其抵達的彼岸之物亦具次第相銜的歷時性結構,客體不只是一種存在,它是主體建構的產物。從群體層面而言的文明演化和從個體層面而言的藝術創造都具有這種流變性的歷時性結構。

一、文本的結構特征

在藝術創造領域,詩性智慧得到了集中而生動的展現:我們創造了具有「結構」意味的文本,詩性智慧的物化傾向即物化成文本,文本的結構即詩性智慧的結構。物的本質是某種規定性,一種形式結構原則,這種形式結構原則既是外在的實存之物得以構成的基礎,又是利於詩性智慧與之契合無間的先驗證因,詩性智慧循此抓住某種實在之物才得以外顯,使此物服務於某種規定性而成為有意味的形式。
概括說來,文本的結構具有如下特征:

歷時性: 這是首當其衝的。感性衝動本身是次第湧生、無窮繼起的,如此形成一種時間性的精神之流,故詩性智慧在行其創造之能時,也必依主題所需次第外顯和物化,形成一個流變的時間結構。小說、繪畫、音樂、舞蹈和神話的講述等,無不是在一個時間流程中形成一個個歷時性的文本,作為欣賞者,在閱讀、觀賞、聆聽、體驗時,也必須遵循一種無法逃避的時間歷程才能完成對這些文本的「閱讀」。

整合性: 文本一旦形成,其間就有一種要素(或曰代碼)的內在連貫而形成的整合性,要素的排列組合本身是完整的,並不是某種由別的獨立因素構成的混合物。包含要素之性質的結構既是產生整體的生命之源,又時時服從於作為生命之整體的自身法則。結構的組成部分受一整套內在規律的支配,這套規律決定著結構的性質和結構的各部分的性質。這些規律在結構之內賦予各組成部分的屬性要比這些組成部分在結構之外單獨獲得的屬性大得多。

單獨的部分之所以有意義,有其自身的確定性,是因為它的所有一切,都歸屬於整體,都必須參照「整體」才能夠表現出來。脫離了整體,任何部分就無意義可言。故此,結構不同於一個集合體,結構的各組成部分不會以它們在結構中存在的同樣形式獨立地存在於結構之外。《水滸傳》中分別敘述林沖、魯達、武松、李逵的段落具有相對的完整性。

[ 1] [意 ]維柯.新科學 [M].朱光潛譯.北京: 商務印書館.1997.

[ 2]  [英 ]特倫斯· 霍克斯 .結構主義和符號學 [M].瞿鐵鵬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97.

 

Views: 20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