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英麗·從巴赫金到克里斯蒂娃——對話性與互文性關係探微 5

互文性理論在談及分析對象時,使用了文本(Теxt)這一術語。這是互文性理論不可缺少的概念之一。“互文性”詞彙本身就是以此爲基礎構成的。從詞源上看,text 源自拉丁語 textus ,指織物,也指編織,聯系、結合。從這個角度講,文本也暗含了材料引用的過程。而從文本概念的內涵看,早期的文本是文獻學術語,用來指原文。之後結構主義的出現擴大了文本的範圍。比利時哲學家布洛克曼(J. M. Broekman)在《結構主義:莫斯科—布拉格—巴黎》一書中寫道,“直到結構主義出現後,他們的著作(馬克思、黑格爾等)才真正成爲文本。”(布洛克曼 1986:94)1971 年,羅蘭•巴特在《從作品到文本》

一文中爲文本規定了 7 大特質,包括文本是一種方法論,是一個闡釋過程,文本具有能指性,文本實現了意義的多重化,對文本的閱讀可以是重構性的等等。1973 年,羅蘭•巴特爲《大百科全書》撰寫“文本理論”詞條,進一步指明了文本的特征,即文本是一種意指實踐,文本具有生産性,文本揭示的是含義而非意義,文本的衍生形態除了互文本還有顯文本和潛文本之分。

從巴赫金的表述到克里斯蒂娃及以後的文本,這不是簡單的術語選擇的不同,二者之間根本的差異爲是否關注主體。表述首先是人的表述,主體的存在無法忽視。而文本首先是客觀被感知的實物(書面形式或有聲形式),主體不突出,不明顯。選擇文本概念,其實已經回避了對主體的關注。正是對主體的關注∕不關注決定了對話性和互文性是兩種不同的理論。以“文本”代替“表述”是克里斯蒂娃對巴赫金思想最重要的改造,她藉此“將巴赫金對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說的語言分析納入到結構主義語言學的分析框架,並借此實現對結構主義語言學的超越。”(曾軍 2004:134)

4.2.2 對話主體與互文性主體

在對話理論中,巴赫金並未過分強調主體的支配作用,相反,爲了突出對話性,巴赫金努力將對話的兩個或多個主體置于平等的地位上。盡管提高非作者的地位必然帶來作者義的確立必須通過與他者的對話。

從傳統的作者一言堂,到對話理論中的雙聲和複調,再到互文性理論中作者聲音的消失,人本主義發展到極致反而走向了文本主義。這種變化反映著社會思潮的變化,即後現代主義的反傳統、反權威、摒棄終極價值等主張在社會生活中的蔓延。

5 結束語

通過對對話理論和互文性進行分析,我們可以得到以下幾個結論:

首先,對話理論爲互文性概念的出現提供了理論基礎。正是在受到巴赫金理論的啓發下,克里斯蒂娃開始研究文本之間的關係。第二,互文性對話性與互文性之間的關係不是簡單的原件與複制件的關係,也不是同一理論的俄文版和法文版。兩種理論之間有繼承和發展,也有偏離和創新。兩者在研究對象、研究目的等方面的差異隨著時間的流逝逐漸變大。第三,盡管對話理論和互文性理論因受到不同思潮的影響走上不同的發展道路,但互文性的部分理論仍是對對話理論的有益發展,並且部分互文理論的研究者避開過于極端的思想,轉而進行實踐意義更強的閱讀理論等的研究。第四,對話理論和互文性理論存在著互文關係。前者爲“原文本”,後者爲“互文本”,後者恰恰是對前者的吸收、借用、置換和移位。

參考文獻

[1] Julia Kristeva. Interviews ed. Ross Mitchell Guberman[Μ].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6.

[2]Кристева Ю.Избранные труды: Разрушение поэтики [Μ]. Москва: Росспэн, 2004.

[3]布洛克曼 J. M. 結構主義:莫斯科—布拉格—巴黎[Μ]. 北京:商務印書館,1986.

[4]劉 康. 一種轉型期的文化理論——論巴赫金對話主義在當代文論中的命運[J]. 中國社會科學,1994 (2).

[5]薩莫瓦約 T. 邵烨譯. 互文性研究[Μ].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

[6].狂歡詩學——巴赫金文學思想研究[Μ]. 上海:學林出版社,2001.

[7]曾 軍. 克里斯蒂瓦在“詞語、對話和小說”一文中對話性巴赫金理論的借鑒和改造[J]. 外國文學研究,2014(1).

Views: 24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