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如果「詩史」的名稱或概念所以能夠成立,主要是因為其中所關涉的「事件」的要素,那麼,「詩史」做為詩論所標舉的創作理念,就因為「歷史」的:「王者之迹熄而《詩》亡,《詩》亡然後《春秋》作」(《孟子.離婁篇下》)。總此而論,「詩史」中體現的事件或歷史因素,並不是詩人所以著意傳寫與舖展的材料內容,但詩人作品中所可能深藏的時代政治社會的背景或因素,卻可以借助解讀的工作而被揭露闡發。相應於這樣的論述脈絡,我們才會說:「詩史」此一概念,自宋代學者提出之後,一直要到明、清之際才有更進一步的申論。3
最近,我個人因為處理敘述理論與中國敘事與敘述傳統的問題,注意到了陳平原在 1985 年所撰寫的〈說「詩史」——兼論中國詩歌的敘事功能〉一文,儘管我們兩人在問題意識的構思上可能有不同的偏重點,但是都有相同的理解與結論,而他從「詩歌的語言、形式」著手,對於中國古典詩歌傳統所以「利於抒情而不利於敘事」的發展現象所做的具體闡釋,顯然比我更為深入而且細緻;尤其是他從文學創作內在的脈絡討論敘述功能的發展,可以提供我們更多的理解。
最近,我個人因為處理敘述理論與中國敘事與敘述傳統的問題,注意到了陳平原在 1985 年所撰寫的〈說「詩史」——兼論中國詩歌的敘事功能〉一文,儘管我們兩人在問題意識的構思上可能有不同的偏重點,但是都有相同的理解與結論,而他從「詩歌的語言、形式」著手,對於中國古典詩歌傳統所以「利於抒情而不利於敘事」的發展現象所做的具體闡釋,顯然比我更為深入而且細緻;尤其是他從文學創作內在的脈絡討論敘述功能的發展,可以提供我們更多的理解。在他考察的結論處,引述康有為(1858- 1927)所說的「上感國變,中傷種族,下哀生民」,進而論道:「詩人的著眼點已從客觀的『國變』,轉為主觀的『感』、『傷』、『哀』。選擇史詩題材,而後創造『詩史』,保留其歷史興亡感、憂患意識與深沉博大的主導風格,但大大削弱其敘事功能,突出情感因素」。4 我這篇論文,就是想從陳平原所指出的「削弱敘事功能,突出情感因素」此一論點出發,反向處理古典論述傳統在詩歌與歷史分合上所提出的相關論題,也就是從如何強化事件敘述的角度轉而處理歷史、記憶與認同的問題。
在此,我主要是以錢謙益(1582-1664)《錢注杜詩》的刊行(1667)及其與朱鶴齡(1606-1683)《朱注杜詩輯注》(1673)的因依關係為例,闡明「詩史」及其相關的問題。更重要的,我們在孟棨(生卒年不詳,約在唐文宗開成年間到唐僖宗光啟年間,836-888)的《本事詩》中所看到的「詩史」此一概念:「杜(甫)逢祿山之難,流離隴蜀,畢陳於詩,推見至隱,殆無遺事,故當時號為詩史」,5 這種提法,其實是孟棨用以闡明杜甫詩歌的某種特質;隨後,蔡居厚(?-1125)在《蔡寬夫詩話》中也提出了相同的說法:「子美詩善敘事,故號詩史」,6 由是「詩史」的概念就與「敘事」的手法相互牽合併論。至於關於這種書寫特質的現代解釋,我們可以援用高友工先生的說明:「《秋興》八首是當代史的自傳性記述;《諸將》五首透過少數將領為焦點來看當代史;《詠懷古跡》五首直接帶我們回到久遠以前的歷史情境」。7
然而,在明、清之際及其後相關的書寫場域中,「詩史」的概念不僅止於描述或說明過往詩歌發展史上某種特定的書寫模式,進而可以引申成為當下對於自我風格的解釋;因而錢謙益所以終其一生對於杜甫詩總是「顧視而不察二者之間,就不免有著「轉喻性」的意義置換關係。8
3 在這篇論文修訂完成後,我重讀嚴志雄闡述錢謙益「詩史」理論的英文論文,其中他以「詩人/歷史家」(poet-historian)與「詩/歷史」(poetic-history)這種雙重的涵義來解釋「詩史」概念所可能指涉的意義。透過這樣的解讀,有助於我們釐清問題的脈絡及其複雜性,因此,如果我有機會重新改寫在這篇論文中所牽涉到的有關「詩歌」與「歷史」的分合關係,我將會更深入討論因著「詩人/歷史家」與「詩/歷史」這雙重涵義而衍生出來的相關論題。嚴志雄的論點,請參見:Lawrence C. H. Yim. The Poet-historian Qian Qianyi.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2009. 25-33;該文曾以單篇論文的形式在 2005 年發表。
4 陳平原,〈說「詩史」——兼論中國詩歌的敘事功能〉,《中國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北京:北京大學,2003 年),附錄二,頁 307。
5 [唐]孟綮,《本事詩.高逸第三》,見《本事詩.續本事詩.本事詞》(上海:上海古籍,1991 年點校本),頁 18。
6 [宋]蔡寬夫,《蔡寬夫詩話》,見郭紹虞,《宋詩話輯佚》(北京:中華書局,1980 年),頁 393。
7 高友工著、劉翔飛譯,〈律詩的美典(下)〉,《中外文學》卷十八,第 3 期,1989 年8 月,頁 40。
8 嚴志雄系列針對明末清初詩人作家的生活傳記與詩文,譬如錢謙益、吴兆騫(1631-84),進行有關創傷經驗與記憶的分析,讀者或可參考。見 Lawrence C. H. Yim, “Traumatic Memory, Literature and Religion in Wu Zhaoqian’s Early Exile,”《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 27期,2005 年 9 月,頁 123-65;嚴志雄,〈陶家形影神:錢謙益的自畫像、反傳記行動與自我聲音〉,收於《臺灣學術新視野:中國文學之部(一)》(臺北:五南圖書,2007 年)。
(作者為國立清華大學中文系教授。清華中文學報 第三期[民國九十八年十二月]第 239~272)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4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49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4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79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2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7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4 Promotions
© 2024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