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襄三十年》:「《仲虺之志》云:『亂者取之,亡者侮之。』」案即《仲虺之誥》,此真古文《尚書》的佚文。

4.《國語·晉語》四:「禮志有之曰:『將有請於人,必先有人焉。』」

5.同上:「夫先王之法志,德義之府也。」《注》:「志,記也。」案《左傳·僖二十七年》作「《詩》、《書》,義之府也」,是所謂法志者即《詩》、《書》。

6.《晉語》六:「夫成子導前志以左先君,導法而卒以政,可不謂文乎?」《注》:「志,記也。」

7.《晉語》九:「志有之曰:『高山峻原,不生草木,松柏之地,其土不肥。』」《注》同。

8.《楚語》上:「教之故志,使知廢興者而戒懼焉。」《注》:「故志謂所記前世成敗之書。」

9.《周禮·小吏》:「掌邦國之志。」司農《注》:「志謂記也,《春秋》所謂《周志》,《國語》所謂《鄭書》之屬也。」

10.同上《外史》:「掌四方之志。」鄭《注》:「志,記也,謂若魯之《春秋》,晉之《乘》,楚之《禱杌》。」

11.《孟子·滕文公上篇》:「且志曰:『喪祭從先祖。』」趙《注》:「志,記也。」

12.又《下篇》:「且志曰:『枉尺而直尋,宜若可為也。』」《注》同。

13.《荀子·大略篇》:「《聘禮志》曰:『幣厚則傷德,財侈則殄禮。』」

14.《呂氏春秋·貴當篇》:「志曰:『驕惑之事,不亡奚待?』」《注》:「志,古記也。」

一切記載既皆謂之志,而韻文產生又必早於散文,那麽最初的志(記載)就沒有不是詩(韻語)的了。上揭第1和第14二例所引的「志」正是韻語,而現在的先秦古籍中韻語的成分還不少,這些都保存著記載的較古的狀態。承認初期的記載必須是韻語的,便承認了詩訓志的第二個古義必須是「記載」。《管子·山權數篇》「詩所以記物也」,正謂記載事物,《賈子·道德說篇》「詩者志德之理而明其指,令人緣之以自戒也」,志德之理亦即記德之理。前者說記物,後者說記理,所記之對象雖不同,但說詩的任務是記載卻是相同的,可見詩字較古的含義,直至漢初還未被忘掉。

上文我們說過「歌」的本質是抒情的,現在我們說「詩」的本質是記事的,詩與歌根本不同之點,這來就完全明白了。

再進一步的揭露二者之間的對壘性,我們還可以這樣說:古代歌所據有的是後世所謂詩的範圍,而古代詩所管領的乃是後世史的疆域。要測驗上面這看法的正確性,我們只將上揭各古書稱志的例子分析一下就思過半了。除一部分性質未詳外,那些例子可依《六經》的類目分為(一)《書》類,1、3、5、6、8屬之;(二)《禮》類,4、10、13屬之;(三)《春秋》類,9、10屬之。有《書》、有《春秋》、有《禮》,三者皆稱志,豈不與後世史部的書稱志正合?然而古書又有稱《詩》為志的。

《左傳·昭十六年》載鄭六卿餞宣子於郊,子齹賦《野有蔓草》,子產賦《鄭》之《羔裘》,子大叔賦《褰裳》,子遊賦《風雨》,子旗賦《有女同車》,子柳賦《萚兮》。宣子喜曰:「鄭其庶乎!二三君子以君命貺起,賦不出《鄭志》,皆昵燕好也。」六卿所賦皆《鄭風》,而宣子說是「賦不出《鄭志》」,可知《鄭志》即《鄭詩》。屬於史類的《書》(古代史)、《春秋》(當代史)、《禮》(禮俗史)稱志,《詩》亦稱志,這是什麽緣故?原來《詩》本是記事的,也是一種史。在散文產生之後,它與那三種僅在體裁上有有韻與無韻之分,在散文未產生之前,連這點分別也沒有。詩即史,所以孟子說:

王者之跡熄而《詩》亡,《詩》亡然後《春秋》作。晉之《乘》、楚之《禱杌》、魯之《春秋》,一也,其事則齊桓晉文,其文則史。——《離婁·下篇》

Views: 19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