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你的世界·中國漢民族有史詩嗎?1

好問題,值得展開說說。

「史詩」這個詞你應該聽過,一些背景設定宏大、人物眾多、情節復雜的小說、電影、戲劇,常被人稱為「史詩巨作」。不過,史詩並不是字面上「歷史詩歌」的意思,這個表述是從西方來的,簡單說史詩就是「古代英雄故事」。它可能是神話、傳說,也可能是民間故事 。過去的英雄故事是口口相傳的,節奏明快、情緒飽滿,因此在中文中被稱為「史詩」。古印度的《摩訶婆羅多》《羅摩衍那》是史詩,古希臘《伊利亞特》《奧德賽》的故事文本也是史詩,在中國,藏民至今傳唱的《格薩爾王傳》是世界上最長的史詩。

中國中原地區以前有史詩嗎?很多人認為,中國早在先秦時期就誕生了史學,人們更關注現實世界,再加上儒家提倡「敬鬼神而遠之」,所以,充滿神話色彩的英雄史詩即使最初出現過,也未能流傳下來。但今天有本書《英雄與太陽》提出了不一樣的觀點,盡管中國中原地區缺少完整的長篇英雄史詩,但「史詩思維」是中國古人曾有的,我們依然可以在古代歷史文獻中找到屬於中國古人的史詩原型。

西方歷史哲學之父維柯曾把人類文化發展歷程分為三個時代:神的時代、英雄的時代、人的歷史。葉舒憲教授沿著這個思路,搜集了大量史料,做了紮實的研究。他提出,史詩反映的是人類歷史的第二個階段「英雄的時代」。世界上許多文明都經歷了從原始向文明的過渡,因此理論上都應該有屬於自己的英雄史詩。中國上古時期最主要的史詩之一是「羿」的史詩,「後羿」的「羿」。關於「羿」,有人主張古代有兩個「羿」,我們熟悉的「後羿」是傳說中夏王朝東部的一個部落首領;而射了太陽、娶了嫦娥的那個叫「大羿」。這些說法都有濃重的傳說色彩,真假難辨。我們可以做的,是深入傳說背後分析中國古人是怎麽思考問題的。與古希臘史詩不一樣,「羿」的史詩屬於農耕定居文明,在中國各地,甚至是古埃及、古巴比倫等古老的農耕區都可以找到同伴。盡管「羿」的史詩記載早已零落成泥,但它對中國文化、中國人思考問題的方式都產生了深遠影響。

借著這本書《英雄與太陽》,我們不僅有機會對世界上的「史詩」有個初步了解,也為我們觀察中華文明的萌芽期打開了一扇窗。介紹下作者葉舒憲教授,他任教於上海交通大學,同時擔任中國文學人類學研究會會長。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他就在研究並寫作「神話與史詩」的課題,這本《英雄與太陽》是他研究上古史詩的學術論文集 。
下面,我們就走入史詩的世界。第一部分,我們從世界角度整體了解一下,史詩是怎麽誕生的,有什麽類型?第二部分,我們走入羿的史詩,它有什麽特點,對中華文化產生了什麽影響?


第一部分

我們首先看,史詩是怎麽產生的?

結合維柯的觀點提出,與史詩對應的是「英雄的時代」,史詩反映的是一個民族從原始社會走向文明的過渡期。

最初,人們生活在茹毛飲血的蒙昧狀態,後來,一些規模較大的社會組織開始形成,就像金字塔,頂部是部落大首領,在他下面有許多小的首領,最下層是被統領的民眾。這類組織的出現,少不了部落內部的權力變動,部落之間的資源爭奪。所以戰爭成為那個時代的主要事件 。一個部落能否有幸存活、野蠻生長,很大程度仰仗部落首領。於是,一些能征善戰、智謀過人的英雄人物湧現出來了,他們帶領民眾保護部落安全,並爭奪到更多資源。因此,作者把那個血雨腥風的時代稱為「英雄的時代」。英雄的故事成為當時最重要的文化遺產,流傳至今,便是史詩。

如今現存的史詩,多是在亞歐大陸發現的,作者認為這與戰爭有關。遠古時期,撒哈拉以南非洲、美洲以及大洋洲,人口較少而且分散,少有大規模的衝突和戰爭,因此缺乏長篇英雄史詩誕生的土壤 。

Views: 29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