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你的世界·中國漢民族有史詩嗎?2

亞歐大陸的史詩有什麽樣的特征呢?

作者提到,英雄時代正在走出原始社會,人們對神的崇拜習慣沒有消散,所以人們認識世界會帶著濃重的神話色彩。史詩中的敵人們總是邪惡醜陋的妖魔,這反映了人們與其他族群的對抗;史詩中洪水、大火、地震也常化身為鬼怪,這反映了人們與自然災害的對抗。不論如何,英雄最終帶領大家戰勝了它們,維護了本部族的生存與發展。

而且,史詩誕生時文字或許還沒有普及,所以需要靠吟唱的方式口口相傳。作者引用了別的學者研究,史詩最初的演唱者並不是遊吟詩人、民間藝人,而是兼有宗教身份的巫師或祭司。他們的工作,說白了就是把故事講好,讓部落的民眾相信並聽從統治者。

另外,演唱史詩需要在特定場合配合特定儀式。演唱史詩並不是為了欣賞和娛樂,而是為了鼓舞士氣。為了盡可能鼓舞戰士們效法先輩英勇殺敵,史詩演唱常伴有莊重的宗教氣氛。甚至演唱者還會「通靈」,假裝神靈下降到他的身上,然後借他的口對將士們發表一番演講。

亞歐大陸上誕生了很多史詩。作者認為,這些史詩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遊牧文明的「戰馬英雄」史詩,一類是農業文明的「太陽英雄」史詩。

先看「戰馬英雄」史詩。從廣闊的中亞草原到歐洲,都屬於「戰馬英雄」史詩流傳的區域。特別說一下,盡管歐洲不是一望無際的草原,但從古代到中世紀,亞洲腹地遊牧民族常常沖擊這里,因此為歐洲文明植入了有關「戰馬」的文化基因。英國地理學家麥金德認為,歐洲文明史其實是亞洲歷史的一部分,他的解釋是,歐洲古代和中世紀文明「是反對亞洲人入侵的長期鬥爭的結果」 。

所以,很多史詩都萌芽於亞洲草原和歐洲衝突最激烈的歷史階段。早在公元前14世紀,以遊牧為生的一支雅利安人向南遷徙,經伊朗高原到達了南亞,經過一系列征服後建立了國家,著名的《摩訶婆羅多》《羅摩衍那》等史詩就誕生於這塊土壤 。名氣更大的《荷馬史詩》,故事背景是著名的特洛伊戰爭,衝突雙方分別是古希臘人和西亞地區的民族。

直到中世紀仍然如此。公元4、5世紀後,一波又一波遊牧民族逼近歐洲,一些史學家稱之為「蠻族大遷徙」。在匈奴人的沖擊下,日耳曼民族孕育了《尼伯龍根之歌》等史詩;幾百年後在突厥人的沖擊下,法國出現了《羅蘭之歌》,西班牙誕生了《熙德之歌》,俄羅斯則有《伊戈爾遠征記》。

在這些史詩中,馬從來都不只是一種運輸工具,更是精神紐帶。有了戰馬,原本分散、獨立、弱小的小群體可以聚攏起來,變成來去如風、規模龐大的戰鬥集團。如果看具體的戰鬥,戰馬是英雄戰鬥力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正如柯爾克孜族英雄史詩的主人公瑪納斯的名言:「要是徒步行走,我便成了一條不能直立的狗」 。

因此,戰馬往往是這些英雄史詩中的第二主角。它們通人性,會對主人提出忠告,會在生死攸關時刻,救主人的命,進而使戰局發生根本性的轉變。北亞地區的《阿拉坦沙蓋夫史詩》中講到,英雄去世後,坐騎把他的屍體帶到安全地帶,藏在一個山洞里,然後跑到大汗的女兒那里,逼迫她為自己的主人施展起死回生術。在我國藏族史詩《格薩爾王傳》中,主人公的坐騎是馬頭神的化身,身體各部位棲息著許多神靈,尾巴棲息著「克敵制勝的憤怒的眾神」;牙齒隱藏著「減輕病痛,平息惡魔的眾神」;它的雙耳上端是「洞察一切的眾神」等等 。

在我們熟知的史詩中,這樣的戰馬英雄史詩占了絕大多數。甚至,提到史詩,戰馬、英雄、搭弓射箭、長途奔襲是不可或缺的元素。但葉舒憲教授提醒我們,世界上還有另一類史詩,這就是農耕文明的「太陽英雄」型史詩。

Views: 28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