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清俐·書寫口頭藝術的詩性之美 上

藏族英雄史詩《格薩(斯)爾》、蒙古族史詩《江格爾》、柯爾克孜族史詩《瑪納斯》……不同民族在世代相承的口頭演述中,創造了具有豐富藝術形態的有聲詩歌。欣賞之餘,如何通過書面轉寫呈現口頭藝術的詩性之美?在民俗學、人類學、文學等領域興起的「民族誌詩學」流派提出了一整套進行口頭藝術文本謄寫和翻譯的觀點和方法,這不僅拓展了書寫文化自身的表現力,也為人們認識文化多樣性提供了新的視角。

再現口頭詩歌獨特藝術性

20世紀60年代,學界興起一股力圖糾正持有西方中心、書面傳統中心偏見的思潮,對於過去被視為原始、粗鄙之物的口頭詩歌,人們試圖重新發現其獨特的語言藝術性。「民族誌詩學」正是這一思潮所催生的理論流派。

1970年,《黃金時代:民族誌詩學》的面世成為「民族誌詩學」學派崛起的標誌。「『民族誌詩學』既是一種詩歌運動,也是一種詩學實踐;既是一種學術研究,也是一種身體參與。在西方哲學人文學術出現『語言轉向』的大背景下,其興起既與『二戰』之後達達主義、超現實主義、先鋒派詩歌等運動相關,也與對抗學院派的西方經典作品翻譯和倡導平民化的行為藝術,尤其是有聲詩歌等活動有關。」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文學研究所研究員巴莫曲布嫫介紹到。

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楊利慧告訴記者,民族誌詩學的核心思想是要把文本置於其自身的文化語境中加以考察,並認為世界範圍內的每一特定文化都有各自獨特的詩歌,它們有著獨自的結構和美學上的特點。「它強調應該充分尊重和欣賞不同文化所獨有的詩歌特點。」

(文章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2015年10月30日第834期

Views: 34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