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持守清貧,以清貧維護生命的本真、生存的自由、靈魂的純潔。

陶淵明自 41 歲上棄官歸田之後,生活一天比一天貧困,幾乎淪落到食不果腹、衣不蔽體的地步。

《五柳先生傳》中所寫的「環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簞瓢屢空」,其 實就是他的自我寫照。以今天的生活標準看,陶淵明晚年忍饑挨餓、朝不慮夕的 日子已遠在「貧困線」之下,然而這並沒有敗壞他曠放淡定、真率灑脫的心情, 「不以躬耕為恥,不以無財為病」(蕭統語),仍能催發他創作出更好的詩篇。

其原因是陶淵明有更高的信念,即「清貧」與「素樸」是「得道」的必由之路, 是一個人回歸自然、回歸本真時不可或缺的精神元素。梭羅沒有貧困到衣食無著他在瓦爾登湖邊的木屋裏,是在有意識地體驗貧困,竟也清理出許多關於清貧 的道理。在他看來,康科德城中的人們辛辛苦苦、千方百計地渴求發家致富,等於生活在「別人的銅幣中」,「在別人的銅錢中,你們生了,死了,最後葬掉 了。」3

這就好比一片泥沼,人們深陷其中,掙紮一生。即使目的達到,付出的卻是生命的獨立與自由,是一個人可貴的天性。梭羅由此得出結論,「我們天性中 最優美的品格,好比果實上的粉霜一樣,是只能輕手輕腳,才得保全的。」

 

3 【美】梭羅《瓦爾登湖》,徐遲譯,吉林人民出版社 1997 版,第 5 頁。

 

梭羅指出:「多余的財富只能夠買多余的東西,人的靈魂必須的東西,是不需要花錢買的。」1

大筆錢財能買來大批奢侈品,卻買不來高尚的德行。「大部分的奢侈品,大部分的所謂生活的舒適,非但沒有必要,而且對人類進步大有妨礙。」2 更何況一些人的富裕差不多總是要建立在另一些人的貧困勞苦之上。

在陶淵明那裏,生活中難得的舒適與享受,如「夏日北窗高臥。清風颯至,自謂羲皇上人」反倒是一分錢也不用花的。在《瓦爾登湖》中梭羅一再聲稱:面對大自然,窮人與富人本是平等的,「夕陽反射在濟貧院的窗上,像射在富戶人家窗上一樣光亮; 在那門前,積雪同在早春融化。


我只看到,一個安心的人,在那裏也像在皇宮中一樣,生活得心滿意足而富有愉悅的思想。」他說,「城鎮中的窮人,倒往往是過著最獨立不羈的生活」。3 陶淵明其實也正是為了「獨立不羈」,才選擇了貧窮的生活。

梭羅似乎看透了這層意思,他說:「最明智的人生活得甚至比窮人更加簡單和樸素。中國、印度、波斯和希臘的古哲學家都是一個類型的人物,外表生活再窮沒有,而內心生活再富有不過。」4 真可謂「心有靈犀一點通」啊!

1 【美】梭羅《瓦爾登湖》,徐遲譯,吉林人民出版社 1997 版,第 307 頁。

2 同上書,第 12 頁。

3 同上書,第 306 頁。

4 同上書,第 12 頁。



(原題:詩人與自然之死;本文為國家社科基金項目「自然在中國文學中的地位及其演替」(03bzw007)的中期成果。見《跨文化對話》26輯;生態文明專號;頁1至10;樂黛雲,(法)李比雄主編;ISBN/ISSN :978-7-108-03429-8; 北京 三聯書店,2010)

Views: 41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