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舒涵·認知詩學視角下格麗克的《女巫草》(上)

(原題:靈魂深處的詩意花園——認知詩學視角下格麗克的《女巫草》;文化創新比較研究 2022年21期;本文作者曾舒涵,單位:湖南工商大學,湖南長沙 410006)

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露易絲·伊麗莎白·格麗克是繼托妮·莫里森後27年,來首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美國女性。這位桂冠詩人「不愛站在聚光燈下,不關心聽眾群擴大,更喜歡擁有一批數量少但充滿熱情的讀者」。安德斯·奧爾森評價她「坦率、毫不妥協,充滿幽默感和辛辣的智慧……有著和狄金森一樣的嚴肅性和對接受信仰的簡單原則的拒斥」。自1968年《頭生子》的首次亮相,格麗克先後出版了14 部詩集,充斥著生與死、靈與肉、本真自然等多樣主題。作為新時代的泛自白派詩人,格麗克立志要與「整個人類共鳴」,書寫的不僅是私人話語,更多的具有了普世價值,個人與集體的界限在她筆下淡化。

學術界的廣泛關注下,人們或結合作品分析詩歌主題,如但漢松《「暴力改變了我」,然後呢?——格呂克〈阿弗爾諾〉中的後「9·11」悲悼》[1]、方婷《孤獨,重生和死亡:評露易絲·格麗克〈幻想〉》[2]等;或結合詩人生平體會詩歌情感,如柳向陽《露易絲·格麗克的疼痛之詩》[3]等;或通過史詩原型進行探討,如曾巍《珀涅羅珀的織物——格麗克〈草場〉對荷馬史詩〈奧德賽〉的改寫》[4]、林大江《騎士隱入暗夜:格呂克生成詩藝》[5]等;或結合理論分析,有包慧怡《格麗克詩歌中的多聲部「花園」敘事》[6]、孫嵐《生態女性視域下的露易絲·格麗克詩歌自然意象與生態意蘊》[7]等,鮮有研究借助認知詩學理論來探討詩歌語言形式,挖掘詩歌內蘊的產生過程。

認知詩學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興起的跨學科的理論方法論。魯汶·楚爾認為,能通過認知詩學來研究詩歌復雜的符號系統是如何捕捉到感知品質和傳達非概念性、非線性的情感體驗的[8]。該文選取格麗克獲普利策獎的詩集《野鳶尾》 中的詩歌《女巫草》,聚焦其中重要對象女巫草和重要場域花園,借助認知詩學中「概念合成隱喻」「圖形-背景理論」和「認知指稱」等解讀格麗克詩歌,深入探究詩歌中的靈肉沖突、生死哲學及普遍性哲學的生成過程。

1 概念合成隱喻:靈與肉的博弈

1980年,萊考夫和約翰遜在《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中提出了概念隱喻理論,將隱喻從修辭手法轉向認知領域。到了20世紀90年代,美國認知語言學家福柯尼耶和特納提出概念整合理論,認為心理空間理論的建構受文化語境、語言語法等的製約[9]。框架和認知模式建構概念整合模式包括四個相互聯系的心理空間,即輸入空間Ⅰ和輸入空間Ⅱ,一個類屬空間和一個合成空間[10]。「當輸入空間Ⅰ與輸入空間Ⅱ部分投入合成空間,通過組合、完善、擴展三個彼此關聯的心智認知活動相互作用而產生新創結構,意義在新創結構中產生」[11]。(見圖1)相較概念隱喻理論,概念合成理論對復雜而非常規的詩歌隱喻具有獨特意義。

                                                                                   1 概念整合模式

以概念合成隱喻的四個心理空間的相互映射來清晰展示《女巫草》中隱喻生成和動態組合過程。根據概念合成理論,「女巫草」「花園」屬於輸入空間Ⅰ。背景文化知識中,「女巫草」是非洲的寄生植物,沒有獨立的根系,靠攀附在農作物的根上竊取水分肥料。「花園」則充當著神聖孕育者的形象,在《創世紀》中是孕育人類始祖無憂無慮的樂園。哥特式花園追求壯觀宏大以達到宗教通神的神聖之感。隨著資本主義文明對自然的侵襲、盧梭「返還自然」口號的提出,花園作為自然的血脈,成了孕育自然人性、追求靈魂本真重要場所。因此首先分別提取二者的關鍵詞,即「攀附欲」「孕育本真靈魂」,構成輸入空間Ⅱ;接著,提取輸入空間Ⅰ和輸入空間Ⅱ的共性,構成類屬空間,即都是根據其形態想象而衍生出意義;最後,生成空間選擇性繼承兩個輸入空間的特性。

Views: 29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