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內容提要:在西方文化史中,對戲劇《俄狄浦斯王》的文化—社會意義闡釋以精神分析學說中的「俄狄浦斯情結」廣為人知。但是,自亞里士多德開始,哲學家對《俄狄浦斯王》的解釋更重視真理、倫理規範和戲劇情節的復雜關係,這條解釋線索由尼采和海德格爾發揚光大,並由米歇爾·福柯繼承下來。
福柯繼承尼采和海德格爾的問題意識,並在20世紀70年代的《俄狄浦斯王》闡釋中,批判海德格爾將該劇解釋為「表象」和「存在之真理」之間的鬥爭悲劇的解釋框架,強調俄狄浦斯王作為挑釁性知識的追求者,對西方社會權力—知識共謀關係的批判和衝擊的積極價值。20世紀80年代初,福柯再一次解釋《俄狄浦斯王》,修改以前的解釋框架,認為俄狄浦斯對城邦權力秩序的挑釁,已經成為城邦秩序的共謀行為,而整個戲劇也不再是真理的劇場,而是制造真理以維護政治秩序的治理劇場。
被視為當代前衛思想家之一的福柯,卻對一部古希臘戲劇懷著魂牽夢繞的感情。1969年,福柯被推舉為法蘭西學院「系統思想史」講席教授,接替法國當代哲學的重要推手、黑格爾專家讓·伊波利特(Jean Hyppolite)。1970年,福柯開始在法蘭西學院公開講授自己的研究成果。
1970—1971年的講稿被命名為《論求知意志》(Leçons sur la volonté de savoir)①。「求知意志」這一概念演化自尼采的「求真意志」(Willen zur Warheit)②。福柯在這部講演錄的最後論及尼采,而講演錄的相當部分是圍繞古希臘悲劇《俄狄浦斯王》展開的。1972年,福柯在紐約州立大學水牛城分校以《俄狄浦斯的知識》(Le savoir d'Œdipe)為題發表演講,該演講作為附錄收入《論求知意志》講演錄中。20世紀70年代中期,福柯再次提及《俄狄浦斯王》。這次論述顯然受到德勒茲《反俄狄浦斯》的激發。
在《真理與法律形式》(La vérité et les formes juridiques)一文中,福柯指出,相對於弗洛伊德和德勒茲對《俄狄浦斯王》欲望化的解讀,他更重視從西方權力—知識關係的譜系學線索來把握這出戲劇,俄狄浦斯的遭遇凸顯了真理作為政治絕對規範的暴力特質③。在1980年的講演錄《對活人的治理》(Du gouvernement des vivants)中,福柯重新回到自己法蘭西學院講座的開端——古希臘思想,其中就包括了對《俄狄浦斯王》的重新解讀。對《俄狄浦斯王》的反復解讀至少說明,從1970年至生命的終點,福柯對這部古希臘戲劇的著迷,並非單純出於對戲劇這一文學體裁的愛好,更伴隨著將自身思考加以劇場化的衝動。當然,福柯對這部戲劇的選擇暗含著某種巨大的理論關切,也暗示這是福柯對自身思想的不斷反思。
福柯在1981年以後的講演錄中,分析了許多古希臘戲劇,例如索福克勒斯的《七將攻忒拜》、歐里庇德斯的《伊翁》等。在自己學術生涯的早期,他對貝克特的荒誕戲劇、阿爾托的殘酷戲劇等戲劇形式都表現出興趣,但是以上戲劇從未像《俄狄浦斯王》那樣被置於福柯思想譜系的關鍵點上。接下來的問題是,為什麽是《俄狄浦斯王》而不是其他作品成為福柯形象化地呈現其思想轉折的重要戲劇?
一、 《俄狄浦斯王》的一種解釋史
從亞里士多德到海德格爾
福柯對《俄狄浦斯王》的解讀受尼采和海德格爾的啟發,從中找到了自己所熱切探索的真理得以具象化的戲劇場域。
真理劇場的最早開拓者是尼采。尼采顛覆亞里士多德《詩學》所奠定的戲劇體制。亞里士多德把「悲劇」定義為對一個完整而有一定長度的行動的模仿④。按此定義,以演員行動為核心來展開情節的古希臘悲劇,成為《詩學》所分析的核心藝術門類。《詩學》對《俄狄浦斯王》的解釋依賴著名的「突轉—發現」機制:在悲劇情節的發展過程中,主人公的行動從一個方向突然轉向另一個方向,從而導致主人公對自身生存方式的再發現。
俄狄浦斯在收到信使消息、確認沒有犯下弒父罪名時,似乎表面上擺脫了神諭的指控;可是,當信使告訴他死去的父親並非他的親生父親時,情節急轉直下,這讓他得以發現自己殺父娶母的事實。在上述分析中,亞里士多德闡發了一種行動—情節—認知三元互動的悲劇解釋機制:悲劇情節的發展已經預先規定了悲劇主人公的命運,但是,為了讓觀眾強化主人公悲劇命運不可避免的認知,情節的安排會特意設置一個突轉,觀眾在一瞬間產生戲劇主人公的行動可以逃離情節控制的幻覺,卻立刻發現這不過是一種情節設置上的欺騙,從而再次確認了戲劇情節發展的必然結果。
① Cf. Michel Foucault, Leçons sur la volonté de savoir: Cours au Collège de France suivi de Le savoir d』Oedipe, Paris: Seuil, 2011.
② Frederich Nietzsche, Jenseit von Gut und Bose, Berlin: De Gruyter, 1991, p. 15.
③ Michel Foucault, Dits et Ecrits, Paris: Gallimard, 2001, pp. 553-570.
④ 亞里士多德:《詩學》,陳中梅譯,商務印書館1996年版,第63—64頁。陳中梅在譯者註中對「情節」與「神話」的關聯以及對「行動」的倫理本質給予了解釋(參見該書第198—200、67頁)。
(作者單位 上海師範大學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研究中心 / 本文原刊《文藝研究》2017年第10期 / 愛思想 2018-01-30)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0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3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49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3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79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1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6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3 Promotions
© 2024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