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晨〈風景的凝視與身體的臉化:德勒茲論喬托〉(3)

這里我們看到,在論述繪畫之前,在喬托的作品尚未出現在《千高原》的文本,德勒茲首先區分了這樣兩種符號系統,二者也都有具象的化身,有其在藝術作品中的模樣:上文提及,「表意的符號學」始終圍繞國王的正臉,這自然牽涉到一段西方藝術的肖像畫傳統,來自基督聖像從悠久的「羅馬聖像」與「聖維羅妮卡面紗」,向塵世君王造像規矩的降臨。在歐洲宮廷的帝王肖像中,無論中世紀還是時至今日,我們所看到的,總是君主的正臉,是如拜占庭黃金聖像般莊嚴的面孔,以及直視觀眾、統攝天下的權威目光;而就「後-表意符號學」而言,如果仍以摩西的形象為例,米開朗琪羅為教皇尤里烏斯二世所塑造的《摩西像》(圖1),展現的恰是這位先知的側臉:當從西奈山上回歸,當目睹希伯來人背信棄義的金牛崇拜,盛怒的先知側過臉來,他一手緊按十誡石板,似乎下一個動作便是將其高高舉起、憤然摔碎;另一只手則將手指深嵌胡須——米開朗琪羅用摩西青筋暴起的手臂,讓我們看到這位先知隱忍的掙紮與內心的張力。在這一刻,在猶太人面前,在摩西的怒目圓睜之下,天命轉換成了威懾,國王也化身為先知,這時,充滿宗教激情的摩西作為真理下凡的中介,面上的金光與頭頂因誤譯而長出的雙角,昭示了其半人半神、人神結合的身份,而作為信徒仰望上帝面孔的依據,他也實際同時履行了符號系統之中的言說與聲明、發出並傳達命令的職責,同時具備了「我思」與「我在」——即這一刻,「主體」(subject)在話語體系中誕生了。我們也看到,這樣的主體,是激情而理性的(「還有什麽比純粹理性更富有激情?還有哪一種激情比我思更為冷酷、極端和追求私利?」)摩西正是以此來維系現世與上帝合法的誓約,讓信徒與諸眾噤聲,使群體團結在一處。

圖1/米開朗琪羅 摩西像 1513-1515年 大理石雕塑 意大利羅馬聖彼得鎖鏈教堂

因此,德勒茲也將這一符號學系統稱作「後表意激情體制」,而在兩種符號類型的區分之外,德勒茲強調的是,事實上,從表意到後-表意的符號體制並非歷史性,或至少說,並非線性發展與更替出現的,而是互相結合,並在一定時刻互相轉換,如同猶太人出埃及後,也會建立國家、擁有帝王、重建聖殿、建造巴別塔以再度發現上帝的真容,也會自然而然地渴望定居,停止漂泊與離散。德勒茲指出,這樣的互相轉換,實際基於二者的本質關聯,即它們都是結構性的、都是能指的霸權、都潛藏著為遊牧的馳騁與「塊莖」(Rhizome)的生長劃上邊框的意圖。

如果再次用具象化身作比,「專制的符號體制」循君主的中心螺旋展開,構成一個共時性的疆域平面,化作一面平坦的白墻,而「後表意激情體制」,則在疆域中連接逃逸的線路,在白墻上刻下一兩處黑洞,二者的結合,便是德勒茲所說的「白墻-黑洞」體系,是表意專制與後表意激情的合謀,是他對於一切符號類型結構性特征的概括總結。

Views: 41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