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魚吐泡泡·敘事研究:閱讀、分析和詮釋(上)

《敘事研究:閱讀、分析和詮釋》

作者: Amia Lieblich, Rivka Tuval-Mashiach, Tamar Zilber


譯者: 吳芝儀 / 出版社:濤石 / 出版日期:2007/03/19


本書旨在探討生命故事研究的方法論,聚焦於文本閱讀、資料分析,以及質性報告中經常被遣漏或忽略的主題。我們的目標在於透過一個閱讀和分類文本的嶄新模式,來傳授讀者如何閱讀、分析和詮釋生命故事的素材,並以我們實徵研究工作中的實例來說明這些技術與程序的運用。


前言

07頁

1:在「參與」和「對話」中 「共同建構」意義

2:提升出研究者自己本土化的理論線索,並與前人的理論展開對話。,研究者需要學會恰當地使用文獻:「浸泡在文獻中」,但不被它「溺死」

3:方法總是針對一定問題的方法,而理論總是針對一定現象的理論。方法和理論的目的都是為了澄清觀念,解決問題,解放而非限制想像力

08頁

1:研究者在關注個人心理結構和心理過程的同時,還需要關注建構這些心理現象的社會交往和社會過程,將個人作為歷史和社會的參與者,理解人類社會選擇以及形成有關「人」的各種錯中複雜的方式和關係。質的研究已經從方法論的個體主義走向了關係主義,在個體與集體之間、個人與文化之間、現在與過去之間分析問題。

2:在各個環節都提出了要求:問題的提出、成文的方法、衡量研究的質量、反思倫理道德問題(解釋力度、可信度、一致性、典型性)


第一章6頁

1:要了解人的內在世界,最直接的渠道便是聽他說說關於自己生活和親身經歷的故事。換句話說:敘事給我們提供了獲悉自我認同和個人性格的機會。

2:故事模擬了生活,並向外部世界展現出一個真實的內心世界;同時,它們也塑造和構建著敘述者的個性和生活現狀。故事就是個人的自我認同,並在生活中不但被創造、傾訴、修正和重述,通過我們所說的故事,我們了解或發現自己,並向他人展示自己。

11頁

1:從類別視角入手的話,就像傳統內容分析一樣,是先把原始故事解剖開,從整個故事分別來自不同敘述者的數個故事文本裏,收集起屬於某一個定義範疇的部分或個別詞句。與此相反,在整體方法的視角下,個人的生活故事被看做一個整體,文本的各個部分就被放在與其他敘事部分·一體的背景下做出詮釋。當研究者的主要興趣在於某一群人共有的問題或現象時,可能會採用類別方法;而當研究目的在於探究個人作為一個整體的發展裝礦山,則適合運用整體方法

2:第二個維度,也即在故事內容和故事形式之間的區分,設計對文獻閱讀的傳統二分法。其中一段的閱讀方式集中於某件事件你的明確內容部分,也就是說:發生了什麽事情,為什麽發生,誰參與了此事情。而在另一端的閱讀方式,則忽略了生活故事的內容而指向它的形式:故事的佈局結構,事件發生的順序、故事和時間軸的關係、故事的完整性和一致性,故事引發的情感、敘述的風格,隱喻或詞語(如被動和主動語態)的選擇

3:閱讀的整體——內容模式利用個體完整的生活故事,聚焦於所描述的內容。要利用故事的個別部分時,比如敘事的開端或結尾,研究者會參照其余部分·所展現的內容,或者把這些個別不煩放在故事整體脈絡下,分析其意義。常見於臨床「個案研究」

4:基於整體-形式模式的分析,則是著眼於生活故事的劇情發展和完整結構。例如,敘事是作為一個喜劇還是一個悲劇發展的?故事是朝向敘述者目前生活狀況的上升態勢,還是從一個較為積極時期和境況的下降態勢?研究者可能會搜尋故事的一個高潮或轉折點,它會給研究故事的整體發展脈絡帶來幫助

5:類別-內容模式常被稱為內容分析法。先把所研究的主題定義成許多類別,然後從文本中摘錄出各種不同的表述,進行分類整理之後,劃歸入相應的類別。這種模式下,對敘事的量化處理是相當普遍的。

6:類別-形式模式分析聚焦於某一敘事單元的體例或語言學特征。例如,敘述者使用了哪種隱喻?他的被動語態表達相對於主動語態表達的頻率。與類別-內容閱讀模式一樣,體現這類特征的具體例子可以從一個或幾個文本收集和計數。

7:這些細致的區分並不總是那麽清晰、絕對、浮士德形式和內容也並不總是那麽容易區分的

(原文發布於 2020-09-17;到知乎讚一讚

Views: 48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