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崑陽:詩是智慧的燈:「詩性心靈」特質與「詩意義」的感發(2)

桓溫從當年種柳到現在重過金城,前後已隔了二十八年。 他見柳樹老了,因而感受到自己也老了,都經不起歲月的摧殘, 因此才掉著眼淚說:「木猶如此,人何以堪!」桓溫是大將軍, 擁有那麼高的權力、地位,在沙場上又是何等驍勇!然而對著 自己手種的柳樹,卻怎麼脆弱到掉眼淚呢?這是非常深沉的生 命存在悲情。

生命存在的基底就是「時間」。用權力、金錢可以 買得一切,卻買不到「時間」。歲月的流逝,生命的有限與無常, 就是存在的本質;再大的權力、再多的金錢也改變不了它。人 一旦感受到這種生命存在的有限與無常,悲涼之情就會從心靈 深處湧現出来。 生命的「存在」,不能只從先驗本體,以抽象概念去認知, 那只是理論。柏拉圖所說的「理型」、亞里斯多德所說的「第一因」,對我們来說都非常遙遠,太抽象、太理論了;一點兒都不 切身、不實在。

依照中國莊子或西方存在主義者的說法,生命 的「存在」就是:一個獨特、具體的「自我」;沒有誰問過這個 「自我」同不同意,他就被「拋擲」到某個特定的時空場所而 誕生了;這個「自我」便如此的在現實世界中生存了。接著, 這個「自我」將往何處去?最終又將「歸」向何處?這些都是疑惑、都是必須去理解、詮釋的問題,而生命「存在」的「意義」也因此才能獲得解答。

人的生命存在涵有本質上的「悲涼性」,一切宗教、哲學以 及詩的智慧,都由這生命存在的「悲涼性」所開啟。儒家意識 到人生的「憂患」,佛家體察到人生的「悲苦」,道家經驗到人 生的「哀傷」;基督教認定人生的「原罪」,存在主義者也感受 到人生的「怖慄」。這「悲涼性」一方面原自於每個生命主觀的 非理盲動,一方面又原自於現實世界客觀的「有限」、「無常」。 從主觀来說,人不斷以非理盲動製造許許多多的煩惱。

從客觀 来說,生命存在不但活著的時間、空間受到限制,而且在現實 世界中的種種希求,幾乎都受到限制,都難以符合自由意願。 甚且,一切都在變動之中,什麼都定不住,緊緊抓在手上的會 溜走,剛得到的很快又失去。就因為事實上,生命的存在那麼 非理盲動,那麼有限,那麼無常。一些有智慧的宗教家、哲學 家及詩人,才會去追問:清明如何可能?無限、永恆如何可能? 宗教、哲學與詩都不能只告訴我們人生悲涼的現實經驗,更要 告訴我們「如何超越悲涼」而進入理想境界;但是,「如何超越 悲涼」卻必然要以「感受悲涼」為開端。沒有感受到人生的悲 涼,就不會想去尋求超越。 因此,「生命存在感」是一切人文學問的起點。人類從世界 還是一片黑暗的遠古開始,宗教就以這些生命存在的疑惑為起點,去找答案;哲學也以這些生命存在的疑惑為起點,去找答案;詩,當然是如此。

真正的詩,就是在表現這種生命「存在感」,進而用「意象」去逼近生命存在的本質;並且有些懷著哲思的詩人,更會用飽滿的智慧為種種生命存在的疑惑設想「可 能」超越的答案。因此,我才會說宗教、哲學、詩,是人類面對生命存在的疑惑,而所點亮三盞「智慧的燈」;故而生命的「存 在感」也就是「詩性心靈」的第一個特質。沒有「存在感」的 人,寫不出真正的詩。

人只有回到生命存在的本身,才有創意,才有智慧。智慧, 必須人們貼近自己的存在,直接去體驗、去感思,才能開啟出来。今天,不幸的是資訊垃圾太多,生命存在被架空了,人們 只活在媒體經過編碼的符號世界,因而遺忘了生活中種種最 貼近的事物;甚至遺忘了自己生命存在的本身,而不理解其意 義何在!沒有詩,是因為已沒有「詩性心靈」。假如我們不必經 過媒體編製之層層疊疊的符號,而能直接感悟生命存在自身及 當下貼切之事事物物的意義,就會產生創造詩的原動力。

Views: 47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