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海鍵·美國人荒野觀與荒野保護的歷史演變(上)

「荒野」(wilderness)是美國現代史中的一個重要概念。19世紀40年代,美國自然主義思想家亨利·梭羅提出荒野是「世俗世界的保留地」。20世紀40年代,美國生態倫理學家奧爾多·利奧波德指出荒野是「人類從中錘煉出所謂文明的原材料」。20世紀60年代,美國著名環境史學家羅德里克·納什又提出荒野是一種「思想狀態」,即人類看待自然的態度。荒野是一個與文明相對的概念,類似於中文意義上的「純」自然。在美國,人們對荒野的認識和態度隨時代的變化而變化。 

自新大陸殖民以來,來自歐洲的白人對北美大陸廣袤荒野的認識和態度經歷了兩次重大轉變:一次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由恐懼和敵視逐漸轉為欣賞和珍愛,還有一次是20世紀中葉由承認荒野的審美和精神價值的淺表認識到基於生態思想對荒野多元價值的生態學認知的深刻轉變。相應地,美國人由征服荒野轉向通過建立國家公園,甚至為荒野立法等來保護荒野。 

19世紀末20世紀初,欣賞和珍愛荒野在美國上流社會和知識層成為一種時尚。這一時期,自然主義者約翰·繆爾成為荒野保護的旗手,他的宣傳和身體力行影響了不少美國人對荒野的態度,西奧多·羅斯福總統就是其中一位。19世紀後期在美國出現了大量崇尚荒野的戶外運動俱樂部。20世紀初很多美國人的閱讀和休閑情趣也傾向於野性。作家傑克·倫敦的《野性的呼喚》和埃德加·伯勒斯的《人猿泰山》是兩部頗具代表性的荒野文學作品。邊疆的消失促使許多美國人尋求在現代文明中保留荒野影響的方式,1907年創立的「童子軍運動」乃是一個實例,該運動的主旨之一是倡導少年參加戶外活動,接觸和感受大自然,培養具有親和自然精神的公民。 

以這樣的思想變化為背景,當時在美國出現了保護自然的努力和嘗試——設立國家公園和森林保留區。1890年通過了《約塞米蒂公園法》,據此建立了約塞米蒂國家公園,法案將赫奇赫奇及周圍劃為荒野保留區,這是美國第一個有意識為保護荒野而建立的國家公園。1891年,國會通過一項法案修正案《森林保護法》,授權總統在收回的公共土地上創建「森林保留地」,後更名為國家森林保護區。 

1908年至1913年間,圍繞約塞米蒂赫奇赫奇峽谷水壩修築問題,荒野保護主義者與水資源開發一方展開激烈辯論,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赫奇赫奇峽谷築壩之爭。一方要開發這一帶的水利資源,另一方要保護這里壯美的自然景觀。雖然自然保護主義者在這場鬥爭中打了敗仗,但這場爭論極大地激發了美國公眾保護荒野的興趣。自此之後,對荒野的珍愛與保護的熱情逐漸由少數文人擴展到普通人中間。 

赫奇赫奇峽谷築壩之爭在美國強化對國家公園的保護和管理方面起到了催化劑作用。1916年《國家公園管理局法》獲得通過,據此設立了國家公園管理局,其任務是保護國家公園中的自然、歷史遺跡和野生生物,使其不受破壞,供當代和未來一代欣賞。該法使保護自然思想得以制度化,確保事關國家公園的決策不為政治及人事變化左右。

20世紀20年代至40年代,生態學在美國得到發展,奧爾多·利奧波德以生態學眼光反思資源保護的政策與實踐,賦予荒野以生態內涵,提出了「土地倫理」這一革命性範疇。在審美和精神價值的基礎上,荒野保護被融入了科學和倫理要素,強調土地共同體內部的有機關聯及對自然的謙恭和尊重。這樣,「一種科學家的理論與一種浪漫主義的道德和美學意識的綜合」成為保護荒野的有力武器。(《光明日報》2016年09月15日 08版)

Views: 60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