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鏡明:詩歌、文學與文明(上)

筆者以為,凡知所以然才能知其然;如若想要對「詩歌」有一個較為清晰的認知,首先需要弄清的就是「詩歌」是什麼?與「文學」有什麼關係?如此對「人類社會」產生什麼影響? 

是什麼?朱光潛在《詩論》中談到:「詩是人生世相的返照」 

筆者深以為然,並作出如下分析: 

從歷史和考古學來分析:詩是最早以文字為形式的藝術種類,尤其是在初民時代,詩更像是一種形式,將人類遇到值得留傳的人物事跡或是學問經驗,以詩的形式寫下來,其中帶有藝術性質的文字,如原始歌謠,隨著人類文明的演變,最終發展成詩歌;

 

上述觀點是,目前全世界學界共同認可的基本理念; 

然而在詩的具體演變、創作上,由於地域文化的影響,產生了一定分歧; 

首先是以中國為代表的東方文化: 

《詩丶大序》(亦稱《毛詩大序》)記載: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於中而形於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其中,朱熹在《詩序》中也有進行補充:人生來就有情感,有情感便需要表達,有表達就有詩歌,最恰當的語言節奏和內在節奏,是最自然的下意識行為;

人生而靜,天之性也;感於物而動,性之欲也。夫既有欲矣,則不能無思;既有思矣,則不能無言;既有言矣,則言之所不能盡……

簡而言之,詩是人情感意識的一種表現形式;

其次是以古希臘為代表的西方文化:

古希臘人將詩定義為「模仿的藝術」,其中「模仿」的對象可以是心理活動,也可以是自然現象,類似於「雕塑」「繪畫」類的「再現」藝術,最主要的功用也是「再現」外界事物的印象;後經亞里士多德在《詩學》中,以「心理學」的角度進行重新分析:

事物本身縱然也許看起來令人產生不快,用最寫實的方法將它們再現於藝術,確實是我們高興的看到……

簡而言之,詩的起源主要在於人類模仿的本能和求知所生的快樂。

Views: 34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