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體驗和詩》這個著作標題是以後(1905年)出現的。該著作中所包括的狄爾泰在1877年發表的關於歌德文章的最初文稿,雖然已經表現了對「體驗」一詞的確切運用,尚未具有該詞以後在概念上的明確意義。因而精確地考察「體驗」一詞後期在概念上確定的意義的前期形式,是有益的。情況似乎是相當偶然,正是在一部歌德傳記(以及一篇關於這個傳記的論文)里,體驗一詞突然一下子被經常使用了。
由於歌德的詩作通過他自己所經歷的東西能在某種新的意義上被理解,因而不是其他人而是歌德本人誘發了人們對這個詞的構造。歌德本人曾經對自己的創作這樣說過,所有他的文學創作都具有某種相當的自白性質。赫爾曼·格里姆的《歌德傳》把這句話作為一個方法論原則加以遵循,這樣一來,他就經常地使用了「體驗」這個詞。
狄爾泰關於歌德的論文可以使我們返回到這個詞的無意識的前期歷史,因為這篇文章在1877年的文稿中,以及在後期《體驗和詩》(1905年)的寫作中已存在。狄爾泰在這篇文章里把歌德同盧梭加以比較,並且為了從盧梭內心經驗世界來描述盧梭新穎的創作,他使用了「經歷」這個措詞,而以後在一篇對盧梭某部作品的解釋中便使用了「往日的體驗」這個說法。
但是,在早期狄爾泰那裡,體驗一詞的意義本身無論如何還是不確定的。這可以從狄爾泰關於他在後期版本裡刪掉體驗一詞所說的一段話清楚地看出來:「這是與他所經歷的東西、與他由於不熟悉世界而作為體驗一同想像的東西相符合的。」話題又是講盧梭。但是某個一同想像的體驗並不完全地與「經歷」一詞本來的意義相符合——也不與狄爾泰自己後期的科學用語相符合。在狄爾泰後期,體驗正是指直接的所與(das unmittelbar Gegebene),而這種直接的所與就是一切想像性創作的最終素材。(2018/11/06 來源:哲學100問 / 伽達默爾著,洪漢鼎譯|選自《真理與方法》,上海譯文出版社,2004年。來自暴風驟雨公眾號。)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4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49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4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79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2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7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4 Promotions
© 2024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