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安平·葆育地方感:美國阿帕拉契亞的民俗實踐(2)

本論文根據田野調查探究如下問題:在變遷社會里,人們對地方感有怎樣的需求?地方感的意義何在?如何葆育地方感?

阿帕拉契亞:富土窮民與刻板敘事

2016年6月,畢業於耶魯法學院的詹姆斯·萬斯(J. D. Vance)出版了一部暢銷書《鄉下人的悲歌:家庭與文化危機備忘錄》。書中講述的「鄉下人」即美國阿帕拉契亞人,被標簽為「鄉下人、紅脖子、白垃圾」等。

萬斯以自傳體的方式描述這一鐵銹地帶居民的貧窮、懶惰、絕望和吸毒等問題,並將其歸咎於當地人由環境和文化傳統造就的「習得性無助」(learned helplessness)。

《紐約時報書評》認為,該書提供了一種慈悲而敏銳的社會學視角,有助於分析白人底層工人階級的反叛政治。但萬斯的視角也引發了不同聲音。在俄亥俄州立大學,一些師生在與筆者的交談中,認為《鄉下人的悲歌》不能說其不真實,但卻極為片面與局部,只是強化和迎合了外部人的刻板印象。另一書評也直言作者遠離了他所批評的文化土壤,阿帕拉契亞人積極的地方感及其努力,並沒有得到公正展現。

何謂「阿帕拉契亞」?在美國地理版圖上,根據1965年成立的阿帕拉契亞地區委員會界定,該地區大致疆域包括20萬平方英里,沿著阿帕拉契亞山脊,從紐約州南部到密西西比的北部,包括13個州的420個縣,2500萬人口,其中42%屬於農村人口,相比全美國20%的農村人口而言,此區域是典型山區,盡管其中不乏大大小小的各級城市與小鎮。

就經濟狀況而言,阿帕拉契亞被視為「富土窮民」的典型區域。以本文調查的具體田野點賽歐托縣(Scioto)為例,常年處於阿帕拉契亞地區委員會公布的「經濟危機縣」(at-risk)名單中。賽歐托縣位於俄亥俄州南部,一千六百平方英里的土地上人口近八萬,其失業率、人均市場收入和貧窮率等重要指標,都與美國平均水平相距甚遠。

究其原因,乃在於經濟結構不合理,曾經嚴重依賴於采煤業、伐木業與農業,隨著經濟轉型與外來資本的抽離,如今的服務業、醫療衛生以及旅遊業雖有發展但都還舉步維艱。因此,阿帕拉契亞最廣為人知的形象乃貧困。早在1960年代,肯尼迪政府即在該區域發動了影響深遠的「向貧窮宣戰」運動。

但伴隨扶貧話語而來的一些負面標簽,如愚昧、封閉、空談、懶惰、世仇等,被媒體不斷地強調放大。瑪麗·安格林(Mary Anglin)調查發現,阿帕拉契亞的問題被歸結為一種所謂的「文化傳播的創傷性壓力綜合症」(culturally transmitted traumatic stress syndrome),其特征包括「持久的順從感、極度受挫和斷裂的關係」等。

但是,自1990年代以來,關於阿帕拉契亞的刻板敘事受到挑戰。多元文化理念普及,各種尋根運動興起,阿帕拉契亞研究成為一個平臺,匯聚眾多學者、社會活動家、藝術家和公民,關注多元文化、公民意識、階層差距、文化生態、日常經驗等議題,達成「地方至關重要」的共識。與此同時,大量阿帕拉契亞的本土學者成長起來,他們成立研究中心,用新證據與新視角,收集、傾聽與闡釋歷史中「沒有發聲」的人們,將之融合在新的歷史書寫中。阿帕拉契亞研究煥發新生機。而俄亥俄州立大學民俗研究中心,正是其中之一。(
發佈日期:2019-09-22)

Views: 44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