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安平·葆育地方感:美國阿帕拉契亞的民俗實踐(3)

俄亥俄州立大學位於美國俄亥俄州首府哥倫布市,屬於南部阿帕拉契亞區域。該校的民俗研究中心記錄與研究區域民俗文化,力圖以地方性知識參與到廣泛的人類事務中。「俄亥俄阿帕拉契亞地方建設調查」便是其主要項目,旨在以持續不斷的實地定點調查與檔案記錄,反映變遷時代中人們的地方感及其身分認同。

當下民俗學正朝向「實踐民俗學」轉換與重構。誠如劉鐵梁所強調,實踐的民俗學,必然使研究方式由傳統的實證式民俗誌向交流式民俗誌轉變,注重研究者與民眾之間的交流與對話實踐。而俄亥俄州立大學民俗研究中心的調查可以說是這一轉向的實踐案例。研究方法上主要采用質性研究即田野參與觀察、訪談與交流等,聽取當地人聲音,關注其多層面的情感與態度,從中探析社會生態系統肌理。具體而言,民俗中心的研究項目依托於課程,由課堂理論學習與田野實地調查兩大部分組成,建立長期檔案庫。課堂理論包括民族誌、地方感、地方建設等。實地田野調查大致分為幾種形式:團體焦點訪談、田野點多層面認知與小分隊的「服務-學習」項目等。

第一,團體焦點訪談。民俗中心的老師和學生會定期組織賽歐托縣當地居民進行團體訪談。以筆者在2018年1月參與的一次訪談為例,當時大約有八十餘名當地居民受邀相聚交談,氛圍猶如圓桌茶話會。在諸多環節中,其中一項是要求參與者在分發的卡片上,正反兩方各自寫下三個詞,表達喜歡與不喜歡當地的理由,然後由每桌安插的民俗學專業的學生引導大家圍繞這些詞展開討論,尤其是激發大家講出具體故事與經歷。匯集起來的詞大概有:積極因素如自然環境、鄰居關係、家庭價值觀等,消極因素如工作機會少、毒品以及犯罪問題。了解大致態度後,調查者也請大家提出建設性意見,如「你認為哪些方法可以使社區紐帶得以加強?」有人就此對社區媒體、社交媒介、學校、教堂、公共展覽等貢獻想法。民俗中心將這些資料收集整理出來,為下一步舉辦社區公共展覽提供素材與主題。

第二,田野點多層面認知。由於賽歐托縣距俄亥俄州立大學僅一個半小時車程,所以便於團隊經常往來參加各種活動,多角度多層面了解當地。筆者參與的活動大致有:去當地學校與地方學者座談,了解其歷史文化研究成果與研究心得;去教堂觀摩禮拜儀式並隨機采訪;受邀去農場主家晚餐,了解其有機食品生產與銷售狀況;參觀當地居民的牲畜與林地,了解其社區觀念;觀賞當地學生舞臺劇表演;以及由當地人帶領登山遠眺整個縣城等。在觀察體驗中,帶隊老師尤其強調大家留意日常生活與景觀細節,比如在縣城中心的一個公園里,讓大家觀察兩河匯合處的景觀,觀察一座座房屋的新舊、路邊廣告與標語、商店的種類與營業狀況等等,記錄分析其中的含義與關聯,感受其歷史與當下的存在狀態。

第三,「服務-學習」田野合作項目(Service-learning Projects)。這是調查地方感這一項目的重要構成部份,師生駐紮在田野點連續十天以上,「服務-學習」的意思即:在特定的服務式學習項目中,與社區合作人一起密切工作。在田野調查的理論與方法中,「社區合作人」一直是田野作業最重要的依賴對象,只是合作的含義與方法隨時代演變。如果說馬林諾夫斯基時代主要依賴田野報道人提供訊息,當代應用民族誌則強調與合作人一起工作,共同設計並開展特定項目,服務於應用行動。




(原載:中國民俗學網 發佈日期:2019-09-22)

Views: 33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