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需要文字的熏陶

記得汪曾祺曾廣邀作家談飲食,其「征稿小啟」有曰:「浙中清饞,無過張岱,白下老饕,端讓隨園。中國是一個很講究吃的國家,文人很多都愛吃,會吃,吃的很精;不但會吃,而且善於談吃。」這則有趣的《<知味集>征稿小啟》,初刊《中國烹飪》1990年第8期,收入中外文化出版公司1990年版《知味集》。

自古以來,美文與美食,喜歡結伴而行,且相得益彰。二十多年前,我編《中國散文選》(百花文藝出版社,2000),曾打破常規,選錄唐人陸羽的《茶經》、宋人吳自牧的《夢粱錄》,以及宋人林洪的《山家清供》;本來還想錄袁枚的《隨園食單》,實在不像文章,最後改選其《廚者王小余傳》。《山家清供》不僅是「食譜」,其強調鄉居中的「粗茶淡飯」,蘊涵著某種文化精神。在介紹具體飲饌時,作者不限於烹調方法,而是插入詩句、清言、典故,甚至自家生活見聞,如此夾敘夾議,大有情趣。其實,此乃中國飲食文章/書籍的共同特色——談美食而不限於食物,往往旁枝逸出,兼及社會與人生。

美食不僅是食物與金錢,還有時間與心態,其中,文學可以發揮很大作用。日本著名中國學家竹內實來北大訪問,我在勺園設宴款待。席間,竹內先生對一道普普通通的「宋嫂魚羹」大加贊嘆,說是年輕時在京都大學念中國文學,就記得了這個菜名(不是吳自牧的《夢粱錄》,就是周密的《武林舊事》),沒想到幾十年後,竟能在北大品嚐到,真是奇妙。看老先生如此陶醉,一臉幸福的感覺,我們這些「身在福中不知福」的,也只好跟著頻頻點頭。幾個月後,《竹內實文集》中文版在京發行,竹內先生見到我,又提起那無法忘懷的宋嫂魚羹!我當然知道,不是北大勺園廚藝高超,而是因這道菜,勾起了他對於少年生活的美好記憶。對於很多文化人來說,菜好不好,能不能給他留下極深的印象,一是口感,二是氛圍,三是聯想。不能說美味跟金錢毫無關係,但美味確實羼雜了很多人文因素——歷史記憶、文學想象、人生況味、審美眼光等,都嚴重製約著你的味覺,更不要說關於美味的陳述與表彰。(參見陳平原《紙上得來味更長——<文學的餐桌>序》,2004年5月26日《中華讀書報》)

我寫過唯一的一篇談飲食文化的專業論文《長向文人供炒栗——作為文學、文化及政治的「飲食」》(初刊《學術研究》2008年第1期,收入三聯書店2020年版《記憶北京》),談及盛產於大江南北的栗子,作為一種營養豐富的食物,如何深深嵌入中國人的歷史記憶。我討論的不是「原料」,而是「美食」——從植物形態的栗子,到吾曹口中的美食,不只「主廚」在發揮作用,文人學者也都不甘示弱,紛紛以其擅長的語言文字來「添油加醋」,以至我們今天談論諸如「糖炒栗子」這樣的美食,必須兼及「古典」與「今典」(借用陳寅恪的概念),神遊冥想,古今同席,於美味之外,更多地體會歷史與人心。所謂「知味」,兼及味蕾的感受、知識的積累、歷史的氛圍以及文人的想象。此文追蹤宋代的蘇轍和陸遊、清代的趙翼和郝懿行,以及現代的周作人和顧隨等,共同品鑒讓他們一往情深的栗子——尤其是那早已「香飄四海」的糖炒栗子。

Views: 41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