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二、天籟說
章學誠曾對私家著述出現前以宮廷為中心的文獻流通形態加以描述:「古者朝有典謨,官存法令,風詩采之閭里,敷奏登之廟堂,未有人自為書,家存一說者。」(20)各類儀式性與實用性文書均由相應職官負責展演與書寫,周人關注於這些文獻的功能、體式與風格,對其生成機制卻習焉不察;直到福柯揭示出「話語」背後的權力建構,關於製度與文本之間互動關係的研究才受到關注。(21)至於非職務性的文本製作,西周文獻中主要表現為歌詩的創作,《金縢》言周公作《鴟鸮》,《大雅》則言「家父作誦」「君子作歌」「寺人孟子,作為此詩」,(22)這些詩作者雖為貴族或官僚,所歌亦攸關政事,但作詩於他們而言並非職務行為,故值得關注。不過,相關文獻對此皆略陳其事,鮮見發揮,可見「為詩」「作歌」本是周人抒發情志的日常行為,最初亦未形成文化自覺。至春秋時期大量采自邦國閭里的佚名風詩進入《詩》本,情況乃發生變化。王廷在政治地位、道德塑造、知識掌握等各方面均擁有閭里難以比擬的優越性,王廷何以對風詩如此關注,甚至將其與最具神聖性的典、誥、雅、頌並列,成為貴族最核心的公共知識?這些問題必然引發思考,由此形成關於詩、樂、舞生成機制的新觀念。(23)
《尚書·堯典》已經提出「詩言志」,《左傳》《國語》則有「詩以言志」「(詩)以耀明其志」諸說,(24)盡管這些說法或言貴族習詩之益,或言賦《詩》見志之事,關注點皆在詩之功能,尚未涉及詩歌的生成機制,(25)但已顯示出「志」在早期中國詩論中的核心地位。至郭店簡《性自命出》乃在天人關係的語境下對「情」「志」的形成與展現過程做出細致描述:
凡人雖有性,心亡奠志,待物而後作,待悅而後行,待習而後奠。喜怒哀悲之氣,性也。及其見於外,則物取之也。性自命出,命自天降。道始於情,情生於性。始者近情,終者近義。(26)
「天」在降「命」於人的同時賦予其自然感知能力,這就是「性」。「性」依托於「心」這一臟器,後者由主導不同情緒的四種「性氣」構成,它們不具備獨立運動的能力,只有在外物催動下才形成「情」「志」;換言之,在「天」降「命」成「人」之際,此人擁有情感能力,卻不具備道德、知識與理性,是完全受製於「天」的「自然人」。隨著外物催動性氣產生「情」「志」,才形成獨立於天的「人道」,並接受社會公「義」約束,「自然人」由此成為「社會人」。因此,「人道」是天賦秉性與後天習得共同作用的產物,而因「物」生「志」的過程作為「人道」之始,是天人分際的關鍵。在此基礎上,簡文開始討論詩、樂、舞的發生機制。
「性」既藏於內心,外人難以感知,故簡文稱「凡學者求其心為難」;但「好惡,性也。所好所惡,物也」,由於「性」中已存好、惡等情感偏好,故當天性所好之「物」出現時,自然觸發喜氣,反之則不免引發慍氣。性氣運動而「見於外」,遂導致表情、聲音和肢體動作的漸次變化。《性自命出》細致分析了這一情緒活動的整個過程:
喜斯陶,陶斯奮,奮斯詠,詠斯猶,猶斯舞。舞,喜之終也。
慍斯憂,憂斯戚,戚斯嘆,嘆斯辟,辟斯踴。踴,慍之終也。(27)
喜、慍等性氣一旦被觸發,則進入「陶」「憂」的情志階段。先是表現為「奮」「戚」等表情變化,繼而觸發語言機制,形成「詠」「嘆」等詩、樂文本,最終以「舞」「踴」等肢體動作完成整個情緒的宣泄。簡文「A斯B」的頂針式表達意在強調前後狀態之間的必然性觸發關係——盡管五官、聲帶、肌肉、骨骼等均是人體器官,但在情志的強烈催動下,它們都暫時擺脫主體的理性控製,進入不由自主的狀態,這是此段論述的關鍵。類似說法又見於《詩大序》:「情動於中而形於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28)除了頂針格,序文還加上一系列因果推導,「不知」二字更強調這些動作已超出自我意識的範圍,凡此均顯示詩、樂、舞的發生過程作用於人而受命於天。
(20)章學誠著,葉瑛校注:《文史通義校注》,第296頁。
(21)參見過常寶:《製禮作樂與西周文獻的生成》,第135-137頁。
(22)阮元校刻:《十三經註疏》,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第418、946、993、979頁。
(23)嚴格意義上來說,樂、舞並不能稱之為文本,但文化人類學研究早已指出,人類早期文化中的詩、樂、舞高度融合,這在早期中國文獻關於詩歌生成機制的論述中也得到充分體現,故本文將其作為一種整體的文本形態加以討論。
(24)阮元校刻:《十三經註疏》,第276、4336頁;徐元誥:《國語集解》,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第485頁。
(25)關於「詩言志」最初主要是一種閱讀理論,參見戴偉華:《論五言詩的起源——從「詩言志」、「詩緣情」的差異說起》,《中國社會科學》2005年第6期。
(26)荊門市博物館編:《郭店楚墓竹簡》,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年,第179頁。
(27)荊門市博物館編:《郭店楚墓竹簡》,第180頁;釋文參見李零:《郭店楚簡校讀記》,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年,第137頁。
(28)阮元校刻:《十三經註疏》,第563頁。
(作者簡介:程蘇東,北京大學中文系副教授[北京 100871]。2022 年 01 期《中國社會科學》)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4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49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4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80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2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7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4 Promotions
© 2024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