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呂氏春秋·大樂》同樣在天人關係的視域下將「樂」的生成歸諸天地、陰陽,其關注點則在於「人」與「欲惡」之間的關係:
凡樂,天地之和,陰陽之調也。始生人者天也,人無事焉。天使人有欲,人弗得不求。天使人有惡,人弗得不辟。欲與惡所受於天也,人不得與焉,不可變,不可易。(29)
《禮記·禮運》言:「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死亡貧苦,人之大惡存焉。故欲惡者,心之大端也。」(30)人在自身形成過程中處於被動狀態,故其情感偏好皆先天而成,非但不受主體意志控製,反而借助歌舞等人體活動來表現自身。由此看來,詩、樂、舞的生成肇端於天性被外物激活之際,此時之人為非理性狀態下的「自然人」。這類觀念在戰國秦漢時期頗見流傳,若以艾布拉姆斯「世界、作品、藝術家、欣賞者」的框架為參照,(31)此說懸置了藝術家在文本生成過程中的主觀能動性。在世界面前,藝術家只是被動參與作品呈現的載體,其狀態正如聞一多所言:「理性鑄成的成見是藝術的致命傷,詩人應該能超脫這一點。詩人應該是一張留聲機的片子……自己不能決定什麽時候響,他完全是被動的,他是不能自主,不能自救的。詩人做到了這個地步,便包羅萬有,與宇宙契合了。」(32)由此生成的文本實質上等同於鳥獸的啼鳴號咷,故《堯典》在描述歌詩的演奏效果時稱「百獸率舞」,(33)孔穎達《毛詩正義序》則徑以燕雀啁噍和鸞鳳歌舞為「詩理之先」:
若夫哀樂之起,冥於自然,喜怒之端,非由人事,故燕雀表啁噍之感,鸞鳳有歌舞之容,然則詩理之先,同夫開辟,詩跡所用,隨運而移。(34)
既然連燕雀也會通過啼鳴表達悲喜,則情志表達就不再是人類獨有的能力,而是一切生靈共有的天賦。至於感於哀樂、吟詠性情的「詩理」亦應與天地並生,遠遠早於人類的出現。孔氏將《詩大序》「詩者,志之所之也」的生成機制推演到極致,雖略顯誇張,但深契序意。
由此看來,在《性自命出》《呂氏春秋》《詩大序》等戰國秦漢文獻中逐步形成一種關於詩樂生成機制的系統認知,其核心在於強調人以其非理性的自然狀態參與文本生成,由此形成的文本本質上是一種自然物,本文將這種文本生成觀念稱為「天籟說」。事實上,早期文獻多以「詠」「嘆」「歌」等日常語言描述這類詩樂的產生,並無特定專名;若不得已而名之,則考慮到相關論述多在天人關係的語境下將詩樂的形成追溯至「天」,同時強調詩歌作為聽覺藝術的音樂性,故借用《莊子·齊物論》「天籟」一詞:
子遊曰:「地籟則眾竅是已,人籟則比竹是已,敢問天籟。」子綦曰:「夫吹萬不同,而使其自己也。鹹其自取,怒者其誰邪!」(35)
萬物在風中各因其天賦之形而發出和鳴,此所謂「天籟」;人既為萬物之一,其在外物作用下以天賦之心性、聲音、肢體抒寫情志,自然也是「天籟」的一種。當然,「天籟」在莊子的話語體系中是「無情」的,而詩、樂、舞卻是「情」「志」所生,二者似有違戾;不過,此情既出於天性,非由「成心」,則雖有悲喜而不悖自然,此王弼所謂「聖人之情,應物而無累於物者也」,(36)二者名異而實同。清人已用「天籟」描述上古歌詩自然天成的藝術風格,如胡渭認為上古「聖主賢臣,聲出為律;兒童婦女,觸物成謳。要皆有天籟以行乎其間」,方玉潤論《芣苢》之妙,以為「夫佳詩不必盡皆征實,自鳴天籟,一片好音」,劉師培認為「古人作詩循天籟之自然,有音無字,故起源亦甚古」,羅根澤以《周易》卦爻辭為商代歌謠,亦以「天籟」稱之。(37)這些說法中的「天籟」尚未成為詩學術語,但頻繁的使用顯示其作為文學批評概念的可能性已經隨著清代詩學的發達逐步得到揭示,故筆者援用此語而賦予其新的內涵。
(29)許維遹:《呂氏春秋集釋》,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第110頁。
(30)阮元校刻:《十三經註疏》,第3080頁。類似說法亦見於《墨子·非攻》:「古者王公大人,情欲得而惡失,欲安而惡危。」《孟子·告子》引告子言:「食色,性也。」《荀子·正名》:「欲不待可得,所受乎天也。」《韓非子·難三》:「人情皆喜貴而惡賤。」(孫詒讓:《墨子間詁》,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第133-134頁;阮元校刻:《十三經註疏》,第5979頁;王先謙:《荀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第427頁;王先慎:《韓非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第371頁)
(31)艾布拉姆斯:《鏡與燈:浪漫主義文論及批評傳統》,酈稚牛等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第5頁。
(32)聞一多:《文藝與愛國——紀念三月十八》,《晨報》副刊《詩刊》第1號,1926年4月1日。
(33)阮元校刻:《十三經註疏》,第276頁。
(34)阮元校刻:《十三經註疏》,第553頁。
(35)郭慶藩:《莊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61年,第49-50頁。
(36)《三國志》卷28,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第795頁。
(37)閻若璩:《尚書古文疏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第250頁;方玉潤:《詩經原始》,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第85頁;劉師培:《中國中古文學史 論文雜記》,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9年,第110頁;羅根澤:《中國文學批評史》,北京:商務印書館,2015年,第41頁。
(作者簡介:程蘇東,北京大學中文系副教授[北京 100871]。2022 年 01 期《中國社會科學》)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0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3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49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3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79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1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6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3 Promotions
© 2024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