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春燕《洪席耶與跨媒介思維》(1)

摘要:這篇文章希望從文學視角開展法國哲學家洪席耶筆下的跨媒介概念,進而重探他的藝術論述。對電影、攝影、造型藝術皆曾提出精彩創見的洪席耶並不格外重視媒介;他在著述中談及媒介,意義多半止於技術層次,不以媒介為藝術變革的決定性因子。本文則嘗試將媒介概念從他的藝術論中搶救回來,並且申論,洪席耶其實發展了饒富理論力度的跨媒介觀:我們若細究他討論幾大影像藝術的說法,會發現其中頗為一致的將個別創作類型之屬性皆導向文學──尤其是福樓拜這位演示了藝術知識型典範轉折之指標性人物──的做法。此外,他在討論攝影、電影的機器之眼時,事實上開發了具有積極意涵的媒介論,緊繫著他文學觀中一個關涉文學政治性的靈魂概念,「無差別」。洪席耶發表過豐富的文學論著,然國內外現有研究尚未充分關注他的文學論在其整體美學論之啟示與形構意義。本文一方面冀望整理他的跨媒介思維,另一方面亦期待藉此窺看他的文學主張於其藝術立論的關鍵位置。


前言


美學關懷跨越多種藝術領域的洪席耶(Jacques Rancière)並不在意媒介。大
部分時候,媒介於他無非是藝術創作執行過程中的媒材,其意義又多侷限於媒材的技術或物質特性。洪席耶認為,創作中重要的不是媒介的物質性,而是對於這些特性的操作;即便某些藝術發展的突破看似與媒材的創舉息息相關,他也不以媒材為這些革新的動力源始。他曾回應以葛林柏格(Clement Greenberg)為代表人物的「媒介特殊性」主張,意即將現代主義繪畫之創新歸因於媒材之純粹性,擺脫線性透視所構造的幻象真實感,回歸畫布二維表面,標舉「扁平」此一物理侷限為繪畫獨特性的做法。洪席耶並不同意現代主義的創革是由媒材觀的更迭所驅動,他認為造成改變的鎖鑰在於感知經驗的變化——更確切地說,是界定可感事物、感知資料(the sensible/le sensible)應該如何被經驗的理論與實踐、以及這些論述化程序與實際施作所築造出的共同性的變化,亦即他所謂的感知的分派配置(distribution of the sensible/partage du sensible)(2007: 65-66, 70-78; 2013b: 10-11)。[1]的藝術論中一以貫之的一個論點是關乎藝術知識型(episteme)從再現體制(representative regime of the arts)至美學體制(aesthetic regime of art)的跨渡,而這個決定性的轉折如何切分,他也堅持必須觀察感知經驗框範的質變,而非媒介或技術的革命。[2]

或者,他認為「電影做為藝術理念」與「電影作為技術工具」應該分別處理,前者不受制於刻板的技術史時程,極可能早於後者(2016: 6-7)。又,媒介做為更狹義的科技差異性,在他看來更是無足輕重:一部布列松(Robert Bresson)的電影,其內涵不會受到我們是憑藉何種載體觀賞(傳統電影院或電視螢幕)而有所增損(2007: 3)

簡單地說,洪席耶長期著力於感知經驗與共同性的連動關係,其政治思想與美學政治論皆由此開展,而媒介概念看來至多是個次要問題。

事實是,在他主張媒介無差別的立場反面,是無處不談媒介關係。我們若放鬆媒介的定義(到毫無理論複雜性的程度),或說是直接取用洪席耶談論文學、繪畫、攝影、電影幾大創作類型的方式,暫以這些範疇的分類做為「媒介」之工具性定義,我們會看見一系列關於跨媒介性的說法,不只有助我們重新認識洪席耶的美學思想,更值得發展為一種具備比較視野的人文研究態度。

舉例而言,當他指出,布列松的《驢子巴達薩》(Au Hasard Balthazar,1966)將行動濃縮、精煉至一連串的感官知覺、動作且棄絕理性辯析的做法並非在實現專屬於電影的本質,而是參與了由福樓拜(Gustave Flaubert)所啟創的小說傳統(2007: 5),乍看之下,這意謂著電影與小說之間的媒介差異可有可無(2016: 4),但反過來看,實則表示,最最基本的電影、小說類型區隔仍有其必要,否則我們無法進而申論它們之間的差異無關宏旨。


註 釋


1. “The sensible” 除了直指「可被感受之事物」,也指涉「意義與意義之間
的關係形構,對於可感事物之意義理解」(“a certain configuration between sense and sense, a certain sense of the sensible”)(2013a: 219)。

2. 葛林柏格對現代主義繪畫的說法,可參見他〈現代主義繪畫〉(“Modernist Painting”)一文——在他看來,自覺於繪畫之扁平性的現代主義藝術,至少從馬內(Édouard Manet)便已開啟。

(原載《中山人文學報》no.50 (Jan. 2021): 1-29,本文作者:陳春燕,美國康乃爾大學比較文學博士,現為國立臺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副教授。Email: chenc@ntu.edu.tw)

Views: 32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