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爾庭·在新時代編輯地方:當代臺灣地方誌的出版風景(4)

「編輯地方」的復興

近年來,臺灣政府借鏡日本經驗,大力提倡「地方創生」總體政策,期望應對臺灣社會少子化與地方空洞化的挑戰。雖然發展脈絡不同,地方誌或廣義的「地方媒體」,也成為相關的熱門關鍵詞。地方媒體對地方創生有幫助嗎?出乎意料,熟悉日本地方媒體的編輯影山裕樹,在《重新編集地方》一書開宗明義回答:沒有。

在他看來,要讓沒落的商店街恢復元氣,地方媒體能帶來的幫助相當間接。相對地,地方媒體扮演的其實是「重新定義某家店、或某地區的認同感,並找出具備必然性的活用方法的一種手段」(影山裕樹 2019:13)

臺灣的地方刊物,在社區報時期彌補了大眾媒體的不足,乃至於災難發生時,重新凝聚社群。當代的臺灣地方誌,雖然未必真的能振興地方,但確實在各方摸索下,逐漸找出自己的新定位:不再單純是地方的「資訊傳播者」,而是「編輯者」。

此外,以圖文形式為主的地方誌,能成為對於「地方學」的新回應:以親民形式,活化過往地方文獻的檔案,進一步面向大眾。1990年代,臺灣興起一波以行政區域為範圍,進行研究與田野調查的風潮,延續清領時期政府編纂「志書」、「方志」的傳統。各地在文史研究者、大學等推動下,開始興修地方文獻。(王御風 2011)這些文獻以臺灣為主體,保留了歷史變遷的軌跡,然而就出版形式而言,已較難為一般大眾接受。相較於文史書籍,地方誌有著更為親民的閱讀門檻與形式,不論是讓老照片重現天日,或者從古地圖與統計中,了解地方發展的前世今生。地方誌不只能編輯現在,也應當扮演轉譯歷史的角色。

當地方誌轉變為地方的「編輯者」,紙本出版市場的萎縮,或許就不必過分擔心。而多角化經營從另一個角度來說,也讓「編輯地方」的行動,從特定媒介形式得到解放。例如,時下流行的街訪與街拍,不論最終以影片或雜誌小單元呈現,都發掘出過去刊物較難見到的人物群像。媒介的解放,意味著更多元的地方理解,在此,「編輯地方」成為一種跨形式的能力。紙本出版品、粉絲頁、部落格、短影片、展覽,甚至Podcast都是可能的內容形式,各有其擅場。

事實上,政府或企業也愈加感受到「在地化」的重要性。不論是為了貼近居民需求,或者為商品服務尋找差異化,甚至建立地域品牌,臺灣各地都需要更多具地方視野的內容產出。文化意義上,這也象徵著臺灣主體意識的進一步深化,並開始嘗試處理社會巨大變遷下的「地方」。期待臺灣地方誌的發行浪潮,能從雜誌這項悠久傳統的出版形式中,開展出「重新編輯地方」的新行動。

文/謝爾庭


新竹人,1990年生。國立清華大學社會所碩士。喜歡不斷發現看待世界的新觀點,做不一樣的事情。曾任《貢丸湯》雜誌主編、方格子vocus平台內容經理。現為見域工作室共同創辦人,自由接案內容編輯。

參考文獻

  • 文化部(2020),《107 年臺灣出版產業調查暨108年閱讀及消費趨勢分析》
  • 王御風(2011),〈地方學的發展與挑戰〉。《思與言》49:4,頁31-55。
  • 胡元輝(2016),〈從草根出發 讓溝通民主—台灣社區媒體新浪潮的形成與挑戰〉。收入胡元輝主編,《在地翻轉—台灣社區媒體新浪潮》。
  • 陳怡君(2000),《瓦礫中的意外 : 災區社區報如何協助重建家園》。國立臺灣大學新聞硏究所碩士論文。
  • 陳致瑋(2016),《當前台灣地方刊物出版工作者勞動過程中的自我實現》。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 曾純純(2005),《初探社區報在六堆地區的發展與困境》。美和技術學院學報 24:1,頁123-149。
  • 黃順星(2020),〈媒社區:以媒介化理論檢視臺灣社區報發展〉。《中華傳播學刊》第三十八期,頁139-176。
  • 影山裕樹(2019),林詠純譯,《重新編集地方》。臺北市:行人文化。
  • 謝爾庭(2019),〈預約下個世代的地方書寫:台灣地方誌的現況與挑戰〉。「眼底城事」,https://eyesonplace.net/2019/02/01/10514

Views: 40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