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曉陽:大學者改寫的小故事 (上)

從古至今,以雜劇為代表的中國戲曲文化都享有世界級名望。昔日,它與古希臘戲劇和古印度梵劇一道,並稱為世界三大古老戲劇。如今,基於雜劇的昆曲、京劇等紛紛入選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得到全人類的關注與珍惜。

就文化優勢而言,文本、唱腔、演藝、舞臺之美等自不待說之外,雜劇還有一個別的古典文學品種無可比擬的特點,也就是入世性,以及由此而來的普及性和強大影響力。誠如陳獨秀所言,“戲園者,實普天下人之大學堂也”。幾百年來,寓教化於娛樂的雜劇,曾潛移默化地塑造著民眾的是非榮辱觀。花木蘭替父從軍、中山狼忘恩負義、眾人舍命救助趙氏孤兒、才子佳人墻頭馬上來相會……家喻戶曉、口口相傳的“中國情節”,沈澱於中華兒女的集體記憶中,時刻提醒我們堅守勤勞簡樸、通情達理、尊老護幼、愛國如家的美好品德。

遺憾的是,雜劇目前似乎尚未散發出應有的光彩。同為文化瑰寶,與雜劇齊名的唐詩宋詞已得到充分挖掘,孩子們在學校誦讀古典詩歌,各種“最美詩詞”成為許多人的床頭書;雜劇卻顯然沒有得到足夠推廣。比如,說到馬致遠,很多人一口就能報出他的《天凈沙·秋思》名句:“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卻鮮有人了解這位元曲四大家之一的雜劇代表作,如講述王昭君愛情故事的《漢宮秋》,或者無厘頭至極、堪比周星馳喜劇的《薦福碑》。

雜劇為何遭到忽視?

原因之一,或許在於雜劇本身的語言特點。關漢卿名劇《竇娥冤》中,用幾句對話,極其簡潔地交代了情節,實是極高明的戲劇表達。但是,古代漢語與現代差別甚大,生動的語言中,夾雜了不少獨特的表述和詞匯,以及諸如“正旦做悲科”之類術語。現如今一般人已沒有觀劇習慣,雜劇只能直接作為文本閱讀,對現代人而言可謂頗為晦澀、障礙重重。其次,戲劇與簡短的詩詞不同,每每體量較大,把一整本雜劇讀完,必然耗時甚多,與當代人的生活節奏有所沖突。如此一來,雜劇這種蘊含典雅文字、生動情節、為我泱泱中華獨有、對我們的整體性格影響甚大的優秀文體,無奈為現代讀者所擱置,也就情有可原了。

Views: 39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