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群:遊記的文體要素與遊記文體的形成(2)

柳宗元“永州八記” 的代表作《至小丘西小石潭記》“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遊無所依(一云” 披拂潭中,俯視遊魚,類若乘空” )” 二句受到歷代讀者的鐘愛。明人楊慎曾指出這兩句本自《水經注·洧水注》的” 淥水平潭,清潔澄深,俯視遊魚,類若乘空” 數句,只是《洧水注》是否源自晉宋地記,今已無考。但是,《水經注·夷水注》” 東入於江” 條卻給我們透露了魚遊乘空源於晉宋地記的事實:

夷水又逕宜都北,東入大江,有涇渭之比,亦謂之佷山北溪水。所經皆石山,略無土岸。其水虛映,俯視遊魚,如乘空也; 淺處多五色石。

《太平禦覽》卷六十地部” 江” 條載有東晉袁山松《宜都山川記》的一段文字:


大江清濁分流,其水十丈見底,視魚遊如乘空,淺處多五色石


二文相較,《水經注》的” 涇謂之比” 正是指清澈的夷水湧入大江處的” 清濁分流” ;” 俯視遊魚,如乘空也,淺處多五色石” 數句,恰源於” 視魚遊如乘空,淺處多五色石” 。顯然,酈道元正是根據袁山松的《宜都山川記》才寫出了《夷水注》” 魚遊乘空” 的那段妙文。

因此,無論《水經注·洧水注》的“ 魚遊乘空” 是否與晉宋地記有關,我們都可以說柳宗元《小石潭記》” 魚遊乘空” 的描寫汲取了晉宋地記的山水散文成就。至於情感抒發,可供柳宗元借鑒學習者更多。抒情詩是中國古代詩歌中最早成熟的詩體,各種抒情手法在詩歌、散文中都已大量運用。柳宗元” 永州八記” 中多種抒情手法的運用與這一文體要素的成熟密不可分。

 

在遊記的二大文體要素中惟獨遊蹤的演進最為緩慢。屈原《離騷》、《哀郢》、《涉江》等作品出現了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中最早的行蹤記述。兩漢記行賦如班彪《北征賦》、班昭《東征賦》發展了屈原諸作的行蹤記述。兩晉南朝的詩序(如桓玄《南遊衡山詩序》、廬山諸道人《遊石門詩序》等)、書劄(如鮑照《登大雷岸與妹書》等)產生了真正的遊蹤。但是,作為遊記最重要的文體要素之一的遊蹤始終未能在魏晉南北朝得到充分的發展,人們對遊蹤在遊記文體中重要性的認識亦嚴重不足。

在遊蹤這一遊記重要文體要素尚未得到充分發展的條件下,柳宗元創作了部分無遊蹤記寫卻有方位記載的具有濃重山水記特征的遊記當屬必然。


二景觀、遊蹤的詳略與遊記次文類的文體劃分

中國古代的遊記可分為兩大部類:一為詩人之遊,二為學者之遊。前者以描摹自然景色、表現作家審美情趣為主;後者以記載地理知識,有利於地理考訂為主。這種區別導致了中國古代遊記劃分為文學遊記與地學遊記兩大次文類。稱文學遊記為詩人之遊,並非指這類遊記的作者不是學者,而是強調這類遊記以模山範水為主;稱地學遊記為學者之遊,亦非說這類遊記一無山水描寫,只是說這類遊記更注重地理知識的記載。因此,地學遊記與文學遊記相互區別的主要標誌,是遊記文體要素中景觀描寫、遊蹤記載的詳與略。

文學遊記以描摹自然景色、表現作家的審美情趣為主。因此,文學遊記重視模山範水,重視作者主觀感受的表達。柳宗元的《小石潭記》,蘇軾的《石鐘山記》、王安石的《遊褒種山記》,都是中國古代遊記中文學遊記的精品。

地學遊記以記載地理知識,有利於地理考訂為主。因此,地學遊記重視區域疆劃、地理方位、山脈走向、水流聚分、地理沿革等地理知識的記載。地學遊記的文體特征首先表現為對遊蹤記載的高度關注之上。

(2021-07-19《愛思想》)

Views: 47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