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小立:“培訓時代”無法繞開的“淺智”話題(下)

技能、技藝不是不能出現在大學的課程中,但它們必須具備起碼的科學性、理論性和系統性。這一大學分科制建立以來形成的基本原則,在如今“高等教育大眾化”的時代同樣適用。

“培訓人”的主要特征,就是標準化、淺智化和技術化。其具體表現,則是目標性和實用性極強。這裏的“目標”往往是直接的和短期見效的,因此,是屬於典型的急功近利。目標性強的另一表現,就是排斥性。即為了眼前的現實目標,隨意地砍去影響現實目標實現的枝枝叉叉。反映在學習上,就是只關注與現實目標相關的知識和課程,並且有意無意地將“目標”偷換成“興趣”,從而為現實功利貼上“合理”的銘牌。


“培訓人”極強的實用性,其實就是缺少基本價值取向的隨機應變。老師、領導、上級或凡地位高於自己、自己有所求的人想聽什麽就講什麽,想看什麽就秀什麽,哪裏有空子就往哪裏鉆。這是出於“培訓攻略”的自然延伸和靈活運用。

事實上,“為社會需要服務”中的“社會需要”是一個很籠統模糊的概念。如果無此自覺,就很容易把大學“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硬生生地套用,弄出個“假兩件”,結果就是重視迎合,輕忽提高。上述“烹飪課”以及“戀愛課”“化妝課”在大學裏陸續開設都是例證。


但大學與培訓機構畢竟不同,甚或在許多根本理念上是對立的。大學總是以個性化反對標準化,以深入思考防止淺智化,以理論性深化技術性。所以,在課程選擇和設置時,大學就應該首先區分何為“社會需要”以及哪一種“社會需要”與大學自身的基本定位相匹配。

現在看,只有對校外的社會培訓機構的整治,沒有相應地對大學所受培訓意識和行為影響的反省和矯正,扭轉培訓極端化傾向的效果也會大打折扣。


“培訓時代”的話題很多,但總是繞不開“淺智”的內容。“淺智”不是“無智”或“弱智”,而是誤將淺顯當作深奧,且無限放大,斷為公理。

要超越“淺智”,最簡單的方式是回歸常識。大學教育也一樣,不忘初心,就是要真誠地重溫大學的基本理念,秉持教育的基本精神,對照檢省,以便腳踏實地,增強自身,亦有益於社會。(刊《中國科學報·大學周刊》2021年8月24日)

Views: 55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