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東黎 “永恒的青春在樹林里”—關於森林的詩學(3)

夢想的詩學

“詩歌創造形象。這形象始於愉悅,終於智慧。”(弗洛斯特語)森林,也天然是屬於詩歌和詩學的空間。與森林有關的文藝作品,無論是沈靜還是熱烈、無論是浪漫還是現實,都與天空和大地有關,與黑暗和光明有關,與四季的燦爛和憂傷有關,與創生、原初、繁衍、純潔、休憩等富有深意的詞語有關。

“到林間來聽吧,我敢斷言:/這歌聲飽含智慧”(華茲華斯:《反其道》);華茲華斯一年夏天在康科德附近散步,看見樹林里有個身影,“看啊,那是愛默生先生。他看來十分愉快,因為他說過今天的樹林里有繆斯女神,在微風中可以聽到她的耳語。”“森林”意象是人類生命情感及理性發展過程中的重要借鑒對象,尤其為浪漫主義時期的作家們所鐘愛。對於先驗派詩人來說,尤其有一種啟迪的力量,激發著物我相融的此在本性。


“森林”這個詞本身就具有詩性,如同一個巨大的語言和經驗之巢。法國詩人波德萊爾提出“契合論”,即是把宇宙造化看作是與人心靈對應相通的“象征的樹林”,這樣的意境幽深而曲折、神秘又開闊,尤其那首題為《契合》的詩,更被人們稱譽為“帶來了近代美學的福音”:

自然是一廟堂,圓柱皆有靈性,

從中發出隱隱約約說話的音響。

人從那里過,穿越象征的森林,

森林用熟識的目光將他注視。


“藝術確確實實地潛伏在自然里,誰能把它從中剝離出來,誰就占有了它。”(里爾克:《藝術家畫像》)在雲彩、四季、鳥類、野獸和植物世界中,都有著無窮的喻體。森林漫無邊際,在森林里,我們會想起諸如“雪野”“冥想”“寂靜”“迷失與微明”“生命的流逝”“繁盛”之類與主觀情緒相關的符號化詞語。尤其在黑暗和光明交織的時候,森林最顯深意。黎明、黃昏、暴風雨前的森林,常常能帶給我們視界之外的心靈溝通和感應。

更進一步說,在森林的周遭,會形成特有的土壤與河流、物候與天象,表現出喧囂與寧靜、光明與黑暗之間的張力。森林以此啟示了美學的豐富性和我們自身經驗的完整性,是世界之澄澈狀態的隱喻。甚至它還攜帶著自身的德性,幫助人“穿過幽冥與晦暗”,重新獲得一種透徹與明朗。


約翰·繆爾在北美大陸無邊的漫遊中,感覺山野與森林中“每個隱藏的細胞都伴隨著音樂與生命而浮動,每絲纖維都像豎琴的弦般顫動著,香氣不斷從含有香脂的鐘形花冠及葉中彌漫而出。難怪這些小山和樹叢是上帝的第一殿堂,一旦愈多的樹被砍倒與截斷以建造各種大小教堂,上帝就顯得愈遙遠模糊。也許石質的殿堂也是如此。我們營地這片樹林的東邊,矗立著大自然的大教堂之一,它是由生氣勃發的岩石切割而成……仿佛和樹林殿堂一樣也擁有生命似的,在陽光的洗禮中震顫著”;當繆爾希望同行的牧羊人也欣賞一下這個富有寓意的風景時,他得到的回答是“只不過是一道峽谷,一堆岩石,一個地面上的洞而已”。(約翰·繆爾:《夏日走過山間》)


(劉東黎 “永恒的青春在樹林里”——關於森林的詩學,2021作者劉東黎為中國林業出版社社長、總編輯  / 原載《光明日報》2021年04月16日13版)

Views: 75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