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近年來,香港、大陸和台灣三方面,都不約而同地在報導文學方面有所發展。
比如《哥德巴赫猜想》一書,雖然仍有不少教條的想法,文字亦有浮泛的地方,但的確是寫得生動活潑,叫人羨慕作者有這樣的條件,可以寫出深入的訪問報導,讓我們知道這些科學家,數學家或是藝術家的面貌。報導文學一個吸引之處,正是這種現實新鮮的知識提供。台灣報刊亦闢有報導文學的專欄,亦出版過《現實的邊緣》等書。近月中國時報更舉辦「報導文學」徵文,到目前還未截止。何欣主編的《書評書目》亦有一個討論報導文學的小輯,其中如瘂弦認為報導文學不應報喜不報憂,也不應報憂不報喜,蔣勳認為報導文學應避免情緒上的偏動,又如高信疆在另一刊物上謂報導文學可發展向較平實的範圍,不一定寫特殊亦應寫及普遍的生活,這類都是頗合理的說法,對台灣一些文風亦是一個反省。從這些說理與討論,可見報導文學已不僅是起步,而是去自覺反省這一文體的功能與缺失,嘗試建立標準與批評了。台灣前些時一些較暢銷的書,如沈甸的《代馬輸卒日記》和三毛的幾本書,亦主要是報導文學類而非小說類。
不過台灣的報導文學,雖然有零碎的佳作(小說家楊青矗和子于亦寫過一些),但也有些未能消化堆砌的資料而顯得沉悶,或是煽情的濫調中夾雜理論的新八股,叫人很不耐煩。徐遲的書雖不算理想,但與台灣近一二年的報導文學相比,還是有它的特色。
香港的情形又如何呢?如果只純粹拿青年文學獎來看,那麼情形並不樂觀。因為文學獎中的報導文學部份一直是最弱的一環,投稿少,甚至大部份搞不清楚這一文體的實在意義。但如果不那麼偏狹,把眼光放寬點,香港刊物上亦有自己的報導文學。
香港的刊物上確有誠懇詳盡的專訪,或是幽默痛快的報導,雖然夾雜在眾多良莠不齊的文字中,比例上亦是較少。但香港式的報導文字,就好的來說,則可以免了教條性的框框或資料性的重複,正如報刊專文一樣,有它直接爽快的一面,但沒有了教條或資料是一件事,若沒有了基本的對人生或事物的看法,或沒有了由資料而來的透切認識,不能由小見大,那麼文章寫來淺短,也是一個欠缺。
報導文學的魅力肯定是有的。外國有所謂「新新聞體」,又如近年暢銷的小說,有許多以搜集資料翔實自詡,由《冷血》而至《根》,一方面是煽情的戲劇,但另一方面亦以真實為號召。其實我們細心想想,近年中文小說中較受注意的,如陳若曦的《尹縣長》和張系國的《香蕉船》和《昨日之怒》,都既是小說,但亦隱約有一種類似報導文學的優點在背後。就事論事,讀者看它們當是為了看小說,但亦有很大的原因,是想看看六○年代大陸的人們怎樣生活,看看海外的中國人怎樣生活,以及釣魚台事件當時在海外的情況怎樣……這都是我們不能否定的。而兩位作者,亦多少表示過他們不是想寫文學,而是想記下一些人的生活,讓另一些人知道,這種態度,亦正是報導文學的出發點。
這種態度,基本上是對六○年代一些只講技巧不講內容的文學態度的反動。物極必反,所以才有了鄉土文學論爭的出現。但講內容講到偏狹之極點,只容許寫某一類題材,或以為寫及某種題材就一定好(比如鄉土文學論爭中有個笑話,就是有人認為《我愛博士》的路線正確,所以就是比《家變》更好的小說),這亦沒什麼道理。報導文學代表的一種對現實關心亦對現實虛心的態度,正是大有可為,可以加以發展的。
香港的報導文學仍可以發展,可以由某一階層的人物,擴展到不同階層的人物;可以由特殊的古老工藝的行業,擴充到各種不同的行業。報導文學的發展,正代表著一種對我們生活環境、我們周圍人物關心的態度;進而更是一種通過背景認識自我身份的態度。
以前香港亦有人提倡過類報導文學,但往往是教條化、偏狹化(例如以為只有寫工廠才是報導文學),又或者是粗淺化(如只是寫表面的幾筆素描就是報導文學),其實範圍可以闊些,採訪也可以做得更深入。根本有許多報刊上的文字已是屬於報導文學的範圍,問題是怎樣可以做得更好吧了。
例如那些專題、人物類的文字,進而包括生活化的特寫,思想性的介紹,都可以是報導文學,或可在具體取材上,向中外報導文學借鏡,看看如何既有文學的華采,又有報導的虛心態度、豐富資料和結實組織。報導文學的策劃,應該不是興之所至,隨意胡來,應該有一個方向,有選擇的輕重,貫徹的態度、取材的重心。
報導文學會不會浪費了一些作者的才華和時間?應該不是這樣看,報導文學除了幫助人認識他生活的環境,在寫作上亦應是一個好的訓練。相對於香港文壇一些浮淺意氣的做法,報導文學的實事求是,有可取的地方。比如對一個人物的褒貶,不管是盡說浮泛的溢美之辭,說他怎樣崇高怎樣優美,又或者是純粹反面的批評盡作惡意詆毀,這種種做法都難以叫人信服。報導文學老老實實舉出實際事例,重具體的事物多於抽象的概念、感情澎湃的發洩,其他散文似乎也可參考。
報導文學可取的是一種精神,平實生活化的取向,關心了解而不強以不知為知的態度,正是值得各種創作者參考。年輕作者與其撰文批判他人社會參與不足,強下意氣的結論,何不索性自己從事報導文學,不是更有建設性嗎?在寫作報導文學的過程,也可學習到正確而不歪曲資料的態度。(一九七八年八月)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0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3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49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3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79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1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6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3 Promotions
© 2024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