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龍《地理的故事》(35)

幾頁文件決定了她的命運

現代比利時王國由三部分組成:北海沿岸佛蘭德斯平原,東部阿登山脈以及介於平原與山區之間的一片地勢較低、煤鐵豐富的高原。在比利時,默茲河流出了一道漂亮的弧線,然後朝北方不遠處的低地之國流去,進入了沼澤地帶。

列日、沙勒羅瓦和蒙斯三個城市是煤鐵礦藏的主要蘊藏地 (大凡爭取民主的偉大戰爭都有一個奇怪的習慣———把那些煤、鐵豐富的城市擺在報紙的頭版),它們的煤鐵儲量很豐富,即使德國、法國和英國的煤鐵礦全部開采光了,比利時仍能在較長的時期內向全球提供這兩種現代社會的必需品。

然而,比利時海峽沿岸都十分淺,而且遍布了沙床和淺灘,情況非常覆雜,所以,這個有幸擁有德國人常說的“重工業”之國卻沒有真正意義上的現代良港。盡管比利時人在尼烏波特、奧斯坦德和澤布呂赫挖出了人工港口,但安特衛普———比利時最重要的人工港口卻與北海相距40英里之遙,而斯海爾德河入海之前的最後30英里屬於荷蘭人。這一切都極不合情理。從地理學上來說,這樣的安排可能是“偶然的”,但在一個各國命運依靠一些國家的代表在國際會議上用幾頁文件來決定的世界,這樣的安排又似乎是必然的。比利時就是一個由幾次國際會議直接催生出來的國家。首先對歷史作一下了解,看看舒服地圍坐在綠呢桌前的那些大人老爺們是如何亂點乾坤的。

高盧貝爾吉卡人(與英國、法國的最早居民同屬一個民族)和一些日耳曼小部落居住在羅馬帝國的領地———高盧,但在強大的羅馬主子面前,這些弱小的民族不得不俯首稱臣。古羅馬人一路北上,跨過佛蘭德斯平原,翻越阿登山脈,一直跑到這片不可逾越的沼澤地帶。後來的尼德蘭王國就是在這片沼澤地帶孕育出來了。查理曼大帝時代,佛蘭德斯變成了法蘭克人的一個小行省(查理曼大帝,742—814,西羅馬帝國皇帝,在位時間800—814。法蘭克國王,768—814———譯者註)。公元843年,根據倒黴的凡爾登條約,它又被並入了洛泰爾中央王國。接著,它又被分割了,形成了若干個半獨立的公爵領地、自治郡和主教轄區。然後,又被中世紀最有才干的地產經紀商哈布斯堡家族據為己有。但是,哈布斯堡家族到這里並非尋找鐵煤的,而是尋求穩定的農業收成和快速積累的貿易收入。所以,當時比利時東部(今天仍是最重要的地區)就被視為是一塊蠻荒之地。但佛蘭德斯還是獲取了發展自身潛力的所有機會,迄至14、15世紀,這里就成了北歐最富饒的一個地區了。

這主要得益於佛蘭德斯優越的地理位置,那些中世紀的中型船只能夠深入到內陸;還得益於這片土地上早期統治者的非凡才干,他們對發展工業采取了積極的鼓勵措施,而不像當時別的封建領主,一心一意發展農業,極度鄙視資本主義,就像教會鄙視放貸取息一樣。

因為這些政策的英明,根特、布魯日、伊珀爾和康布雷就逐漸地壯大、發展、繁榮了。而他們所做的,別國也一樣能做到,只要這些國家的當權者允許人民把他們應得的機會抓住。主要是由於地理和人為的綜合因素才造成了這些早期的資本主義工業中心的衰落,其中人為的因素更多一些。

北海海潮的變化是主要的地理影響,它使大量的泥沙意料不到地淤積在布魯日港和根特港,於是,陸地把這些港口完全淹沒了。而工會(互助會)最先還是表現為一股強大的力量之源,可後來卻逐漸蛻化成了目光如鼠的專制組織,它們的存在似乎只是為了延緩和阻礙所有的工業活動。

當這里的舊王朝覆亡之後,法國又暫時把佛蘭德斯兼並了。無人出來干涉這些事情。在當時的形勢和兩國代表的努力下,佛蘭德斯最終變成了一個安靜的鄉村:白色的農舍、可愛的小農場、美麗的廢墟,英國老婦人的情懷一定能夠被這一切激發起來,畫出最拙劣的水彩畫。但是,在老宅院中那些精心打磨的圓石之間,青青的野草仍然會冒出來,它們從來沒有停止生長。

宗教改革運動的作用很重要。一段短暫而劇烈的動蕩時期過去之後,佛蘭德斯還是把馬丁·路德教派拋棄了,仍然變成了羅馬教廷的忠實者。而荷蘭獨立之後,就急急忙忙地把老對手的最後一個港口關閉了,這樣,安特衛普就與歐洲隔絕了,而比利時就進入了一個漫長的休眠期,直至瓦特蒸汽機的巨大需求得不到滿足時,人們才想到了比利時豐富的自然資源。

默茲河谷迅速地湧進來了外國資本,只不過20年的光陰,比利時就成了歐洲的主要工業國之一。從此以後,瓦隆人地區或者法語區(布魯塞爾以西)就走向了繁榮。盡管它的人口只占全國總人口的42%,但它卻是全比利時最富饒的地區。而佛蘭芒人卻變成了半奴役的農民階級,只能在廚房和馬廄里才可能聽到他們的語言,而絕對不允許在文明家庭的客廳說佛蘭芒話。

人們認為國際會議能夠把爭端一次性地解決掉,讓和平永駐人間(就像一百多年前的凡爾賽會議),但是,1815年維也納會議卻又把事情進一步覆雜化了。1815年會議決定把比利時和荷蘭合為一個王國,這樣,在法國之北就能出現一股強大的勢力,而與法國相抗衡。

而比利時人起來反對荷蘭人,法國人(如人們期望的那樣)又沖過來幫比利時人。盡管聯盟國家(總是稍遲一步)進行了干預,但到1830年,這個奇特的政治聯姻最終破產了。於是,人們推舉科堡王室的王子、維多利亞女王之叔(利奧波德叔叔是一個很認真的紳士,他對小侄女施加了很深的影響)出任比利時國王(利奧波德一世,1790—1865,原本是德意志薩克森-科堡親王。1816年與英國女王夏洛特成婚。不久,夏洛特死,又迎娶法國國王的長公主路易絲-瑪麗。在法國七月革命的影響下,布魯塞爾爆發了革命,1831年7月,國民議會推選他當國王。比利時國王,在位時間1831—1865。1839年,比利時的獨立得到了國際的承認———譯者註)。他那時剛剛把希臘人的類似邀請謝絕,並對這樣的選擇無半點懊悔,因為比利時新王國最終還是獲勝了,盡管荷蘭人把斯海爾德河河口弄去了,但安特衛普卻再一次變成了西歐最重要的港口之一。

比利時接著被歐洲大國正式宣布為“中立國”,但是,對這種“請勿踐踏草坪”之類的紙上空談,絕頂聰明的利奧波德二世(王朝開創者之子)不抱任何幻想(利奧波德二世,1835—1909,擔任國王時間為1865—1909。執政期間對內依靠工商業資產階級,推行自由貿易政策,把比利時變成了工業國;對外推行殖民侵略,1876年組織“國際非洲協會”。後又以個人的名義霸占了剛果大片土地,號稱“剛果自由邦”。1908年把這個地區轉讓給了比利時政府,化作了比利時的殖民地———譯者註)。他努力想讓比利時王國擺脫茍延殘喘的三流小國地位,那樣才不再仰人鼻息,不再靠周邊強國的施惠。當一個名叫亨利·斯坦利的紳士從中非返回歐洲時,利奧波德二世盛情邀他來到布魯塞爾,國際非洲協會就是他們會談的產物,而靠了這個協會,比利時變成了現代世界最強大的殖民強國之一。

因為地處北歐最富饒地區的中心,比利時占據的地理位置很優越,所以,它今日所面臨的是民族上的問題,而不再是經濟上的問題。在基礎教育、科學和文化發展等方面,佛蘭芒人,這個比利時第一大民族已迅速趕超了第二大民族———說法語的瓦隆人。由於在王國獨立之後,佛蘭芒人就失去了應有的國家管理權,為了爭取政治上的權利,他們一直在斗爭著。他們堅決要求佛蘭芒語和法語一樣享有平等的地位。

這個問題就說到這兒。為什麽事情會發展到這個地步呢?我不明白,我感到困惑。如同貓與狗一樣,佛蘭芒人和瓦隆人不能和平共處,可他們卻同宗同源,他們的共同歷史將近有2000年之久。下面會說到瑞士人,德語、法語、意大利語和列托-羅馬語(一種奇怪的羅馬方言,完整保留的只有恩加丁山區)這四種語言他們都說,可他們卻無什麽根本矛盾,能夠相安無事。民族矛盾總是有根源的,但我坦白地承認,這已超出了我的理解能力。

Views: 80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