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彥:當代西方價值排序理論的范式演進(3)

三、哈特曼“價值類型說”的承繼與轉向


如果說舍勒對於價值等級排序結構的分類、關系和依據做了開創性的“入門”研究,那麽,尼古拉·哈特曼(NicolaHartman)則是在舍勒價值學思想的基礎上,建立了系統的價值現象學。在價值排序這個論題上,可以說舍勒是“開門者”,而哈特曼是“踐入者”。(19)哈特曼試圖把道德的先驗主義和內容上的價值多樣性統一起來,其可能的基礎就是舍勒的“質料價值倫理學”。(20)同時,與舍勒相比,哈特曼又在價值論說上有較大的轉向,他系統地闡發了價值維度、價值分類和價值等級等思想,是當代西方價值哲學的集大成者。

舍勒的價值哲學思想給哈特曼以重要啟示,並且由哈特曼予以承繼和轉向,建立了實質價值倫理學系統理論。

首先,在存在學意義上,舍勒認為:“存在著真正的和真實的價值質性,它們展示出一個具有特殊關系和聯系的特有對象區域,並且作為價值質性就已經可以例如是更高的和更低的。但是,如果如此,那麽在它們之間也就存在著一個秩序和一個等級秩序,它完全獨立於一個它在其中顯現出來的善業世界的此在,並且完全獨立於在歷史中這個善業世界的運動和變化,而且對它們的經驗來說是‘先天的’。”(21)而哈特曼作為批判本體論的創始人,他區分了兩種存在形式,一是存在於時空中的具體的實體的存在,二是有抽象觀念的精神存在,包括本質和價值等。他認為,這兩種存在都是客觀的,而且精神的存在在邏輯上先於實在的存在。哈特曼把存在又分為無機、有機、意識以及超個體的文化即客觀精神等幾個階層,與這些階層相對應的是一系列的哲學范疇。其中,低階層的范疇為高階層的范疇提供質料,高階層的范疇則包含低階層范疇的特性。在這里,哈特曼采用現象學的方法使得他所考察的價值體現了豐富性和多樣性,從而保證了其研究方法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其次,在價值分類方面,則集中體現在哈特曼關於“價值類型說”的解釋范式上。哈特曼認為,存在分為四個基本的層次,物質的、有機的、意識的和精神的。這四個層次涵蓋了存在的多樣性,也體現出了存在層次呈現出的不同等級和序列。在此基礎上,哈特曼將所有價值排序分類成生命、意識、能動性、折磨、力量、意志自由、遠見和目的性功效等八大價值,並將這八種價值歸為生命、意識和人格的價值三大要素。哈特曼論證最基本的價值是生命的價值,生命價值體現在“生命力”、“生命力量”、“生活的程度”等方面,生命價值引導和規范著人們的現實生活,影響和制約著人們對於生命目標的設置、生存方式的選擇、生活動力的驅使、生命代價的投入等,也影響著人們對與生命相關的種種問題的理解與行為。如果“沒有這個基礎,他及他的全部精神都會漂浮於空氣之中。它是他全部耗之不竭的力量源泉”(22)。同時,哈特曼將“意識”價值和“能動性”價值也排序到較高地位。他認為,人的意識不僅是一種認知意識,而且也是一種存在意識,它使人超越於動物之上,是主體個人的一種基本價值。對於“能動性價值”,他認為,能動性是人參與價值創造的根本特征,它突出地表現為“人格中的首要因素”、“創造性勞動者”,能動性也是其自身的創造者,能動性與善是同一的,一如費希特所指出的那樣。(23)

再次,在價值排序的依據上,對於舍勒提出的價值排序標準,哈特曼作出了進一步分析,他認為,對於所有道德價值,超短暫性、不可分割性、依賴性和絕對性都是一樣的,這四個特征明顯地構成整個等級共有的標準。(24)這是與舍勒的相似之處,但同時,在舍勒那里,低級價值依賴於高級價值,而哈特曼則堅持認為,高級價值依賴於低級價值,舍勒的這種觀點是一種“目的論的偏見”。(25)因為,在哈特曼看來,“在價值哲學上,偏愛較高價值勝過較低價值——不管個人的興趣,或者面對較低價值中更濃厚的興趣——是善的第二個一般的和積極的方面,它伴隨著對作為目的的價值追求,並且在這種追求中超越”(26)。

總的來說,哈特曼在其《倫理學》中從“新存在學”的角度出發,關於價值類型、價值現象、價值標準、價值樣式、價值結構和價值秩序等的描述,是對舍勒價值等級說的完善與發展,更是西方倫理學史上一次空前將價值類型和價值排序模式化的嘗試,也是對倫理學進行一次徹底的價值現象學的奠基。其後,伽達默爾、芬德萊、施皮格伯格等人也在各自的研究領域回應了哈特曼關於價值哲學的諸多觀點。

 

四、杜威“價值評判說”的發展與辨析


說起約翰·杜威(JohnDewey),一般想到的他是實用主義的代表及其教育哲學思想的廣泛影響力。同時,在價值哲學領域,杜威也做出了自己獨特的貢獻。杜威從存在出發,深入分析了價值存在、價值界定、價值目的、價值手段、價值評價、價值標準等價值哲學的系列范疇,並且通過對人與社會關系的分析,充分肯定並凸顯了人的中心價值,創立了自己的價值王國。與舍勒和哈特曼相比,杜威的獨特之處在於,他轉換了價值哲學的核心概念與核心問題,將價值判斷而不是價值作為價值哲學的核心概念和核心問題,並且拋棄了舍勒的先驗主義意蘊,重視“經驗”范疇的辨識與分析,引入了實驗經驗主義的評價判斷理論。

在價值排序研究上,杜威提出了自己的研究視角,他通過確立“行動的自我”強調自我評價和價值排序的作用,主張根據具體情境確定和改善價值判斷標準,根據行動的後果判斷價值和價值判斷。杜威認為,關於價值值得研究的問題是:(1)如何通過一種判斷而指導行動,以通過這種行動創造出所期待的結果,即價值的載體;(2)如何通過一種判斷而確定興趣、嗜好、欲望、價值感受的對和錯(而不是真和假)。因此,必須對價值采取一種操作性的理解,即:“用作為智慧行動後果的享受來界說價值。”(27)在杜威看來,哲學研究的根本目的是為人類的行為提供智慧,而人類行為中最大的難題在於價值選擇,因此需要價值排序和價值判斷。在這里,杜威預設了這樣一個前提:所有的道德行為都是可以被經驗感知的,都是可以被觀察和檢驗的。因此,價值行為存在著選擇和判斷,需要對可能沖突的價值作出排序,杜威通過價值判斷和價值判斷之范疇確立了價值排序在人類道德生活中的作用。同時,杜威也強調了價值排序的實踐理性的特征,“杜威的觀點是:價值問題是實踐理性問題而不是理論理性問題,討論價值問題是為了給具體情境中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提供方法,脫離具體情境制定價值等級表和規定價值秩序對於實踐毫無意義”(28)。由此,杜威確立了他的價值秩序的基本框架,強調了“行動的自我”進行價值排序的重要作用,也從經驗的角度凸顯了價值秩序的客觀性和可靠性問題。

關於價值排序的評判依據是該論題的重要研究領域,舍勒和哈特曼等人都在這個問題上系統闡述了自己的觀點。發展到杜威,杜威認為,價值排序的判斷依據主要有三個層次的目標或對象:“其一是具體情境中的欲望或興趣,即具體情境中應該的‘想望’、應該的‘喜歡’和應該的‘興趣’;其二是行動方案;其三是關於價值的最後的決定性的判斷。”(29)在這里,杜威特別強調了價值排序依據中“具體情境”的地位。因為按照杜威的理論,知識是人在與環境的交互作用的過程中獲得的經驗,所有實在的呈現是經驗體驗的過程。因此,價值判斷既不是在一個理論推理的行動中被構思或想象出來的,也不是先驗地存在的,而是在具體的情境中被經驗到的。

Views: 72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