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飛:與他人共在:超越“我們”/“你們”的二元思維(3)

關係仍是先在的,它以先天的你為保障。在馬丁·布伯看來,“先天之‘你’實現於與相遇者之親身體驗的關係中,人可在相遇者身上發現‘你’,可在唯一性中把握‘你’,最後,可用原初詞稱述‘你’。這一切均築基於關係之先驗的根上”。“你”當然不是一種對象,“你”是在“關係本體論”映照下呈現的,“誦出‘你’時,事物、對象皆不復存在”(11),我向世界敞開,世界呈現出一種全新的面目。但是,人難免以“我”為中心,又很難向世界敞開,結果就會出現對“你”的誤讀、誤解、誤念。 

東方是歐洲文化的競爭者,是歐洲最深奧、最常出現的他者(the other)形象之一,且東方有助於歐洲(或西方)將自己界定為與東方相對照的形象、觀念、人性和經驗。薩義德指出,東方是歐洲物質文明與文化的一個內在組成部分(12)。即,對於歐洲而言,東方既不是歐洲的純粹虛構或奇想,也不是一種自然的存在,而是一種被人為創造出來的理論和實踐體系,蘊含著漫長歷史積累下來的物質層面的內容。(13)


日本學者酒井直樹辨析道:“西方永遠不滿足於他體(other)所認識的西方,它總是迫切地要求去接近自己的他體,以便不斷地改造自我形象,它不斷地在它與他者(the other)的交往之中尋找自己;它永遠不會滿足於被認識,相反,它卻寧可去認識他體;它寧願做認識的提供者而不做認識的接受者。要言之,西方必須代表普遍性的契機,在這個契機之下,所有特殊性被揚棄。誠然,西方本身就是一個特殊性,但是它卻作為一個普遍的參照系數,按照此參照系數所有他者能夠識別出自己是個特殊性,在這一點上,西方以為自己是無所不在的。”(14)
 

正是這種“東方”與“西方”,“我”與“你”的想像建構,成為人類交流之困境,導致跨文化與國際間交流的“無奈”。其延伸的社會區隔意識,往往成為各種衝突之源。如薩義德所言:“種族主義、文化定見、政治帝國主義、喪心病狂的意識形態之網,壓得阿拉伯人或穆斯林人喘不過氣來,也正是這張網使每位巴勒斯坦人逐漸意識到,這是他生命中難以解脫的魔孽。”(15)

他指出,帝國主義既通過武力侵略,同時也通過話語建構來征服東方。長期成為西方學術界主宰性的知識的“東方學”,是一套關於東方的知識,但與實際的東方無關。在《文化與帝國主義》一書中,薩義德特別指出,一些“著作在描寫‘神秘的東方’時,總是出現那些刻板的形象,如有關‘非洲人’(或者印度人、愛爾蘭人、牙買加人、中國人)的心態的陳詞濫調”(16)

⑩[德]馬丁·布伯:《我與你》,陳維綱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2年,第49頁。

(11)[德]馬丁·布伯:《我與你》,陳維綱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2年,第19頁。

(12)[美]愛德華·W.薩義德:《東方學》,王宇根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9年,第2頁。

(13)參見汪暉:《東方主義、民族區域自治與尊嚴政治》,《天涯》2008年第4期。

(14)[日]酒井直樹:《現代性與其批判:普遍主義和特殊主義的問題》,張京媛編:《後殖民理論與文化批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第385頁。

(15)[美]愛德華·W.薩義德:《東方學》,王宇根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9年,第35頁。

(16)[美]愛德華·W.薩義德:《文化與帝國主義》,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3年,第1頁。

(收藏自 2016-01-14《愛思想平台》)

Views: 34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