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煥雲·文化、創意與地方產業結合發展之研究─以客家工藝產品為例(3)

從以上客家傳統工藝的分類可知,客家工藝種類繁多,分佈在台灣各客家地區,依地區性質不同,而各具地方特色。我們以竹藤工藝為例,竹子因其線條流暢、高挺獨立,直外虛中且常年青翠,常被形容為植物中之有德君子。在台灣,由於地理環境適合竹的生長,農村田園間常可見到茂密蒼翠的竹林,也因為竹材資源不虞匱乏,先民很早便開始利用竹來製造器物。「竹編」,顧名思義就是以竹片編織而成的器具,竹材挺直、堅韌,彈性佳且耐壓,易劈成長條,是上好的編織材料。台灣早期農業社會,由於工作與生活上的需要,普遍利用竹材來編製農具及簡易生活用品,例如篩子、畚箕、籮筐、雞籠、魚籃、竹簍、竹掃把、竹扇、吊籃、茶簍…等。竹編編法,亦因地域、師承差異,各地略有不同。

                                                                                              (網摘照片:台灣客家竹編班)


早期客家之竹藤傢俱,主要是以家庭式經營生產為主,手工製作簡單傢俱內銷。後
來因外銷日本需求增加,藤業逐漸萌芽發展,因藤原料供不應求,轉向印尼進口藤,生產高級的籐椅、藤桌、傢俱及家飾用品等,並引進半機械化生產。但是到了西元 1989 年起甚至禁止藤原料出口,廠商被迫遷廠至印尼或轉至東南亞其它國家,如越南等地,改以機械化生產,客家原鄉傳統手工籐椅生產成本高,價格缺乏競爭力,加上願意習承師傅手工編織手藝的年輕人愈來愈少,導致客家手工編製籐椅產業日益沒落。

客家傳統工藝需要官方政策使之復活,方能使傳統工藝的核心價值重現,使其符合現代社會之需求定位。工藝有其時尚,也有時效性。全球化時代,各國都在發展文化創意產業,文化產業與工藝結合,可以變成工藝文化產業,提供以「創意經濟」為思維的「工藝文化創意產業」。象徵工藝商品在文化消費時代不只是單純的生活工具,而具有傳遞某種文化意涵的文化商品意義。

台灣在 1995 年開始推動「文化產業化、產業文化化」,此一時期官方注重社區總體營造或發展地方特色產業上,強調社區工藝產品的創意與個別性,以及工藝師的獨創性,強調工藝產品的文化內涵。2006 年,文建會對文化創意產業訂定了十三項產業做為其發展的範疇,設想為台灣相關傳統工藝產業找到新方向,並加以「輔導」。因此,針對客家地區傳統工藝文化特色產業,加以周詳規劃設計,協助客家工藝文化產業與休閒產業結合,發展具有客家特色的休閒觀光精緻工藝產業,以創造就業機會、根留故鄉,帶動區域經濟發展與復興。

台灣各縣市之文化局已經展開區域性的「工藝普查」計畫,藉以瞭解各項傳統工藝之傳承現況。客委會亦曾經出版《客家、技藝、老師傅 DVD 實錄》等工藝專輯,以客家民間技藝為主軸,描述藝師們的生平與藝術產品,對於客家工藝師傅現況與工藝文化傳承,建立詳實而又珍貴之紀錄。3


今日思考客家工藝之創新與再造,必須配合客家地區的條件與特色。例如以台灣苗
栗地區的工藝特色與土地資源的滋養有關,當地的地質資源-陶土,遇上專業者的發掘,才形成苗栗陶瓷產業。苗栗陶瓷開始的年代,開始於西元 1897 年,日本人石山丹吾〈1868-1933〉在苗栗社寮岡開設「苗栗窯業社」,這是苗栗陶業之發展簡史〈古賀貞二,1930:103-111〉。苗栗有地理環境的優異,境內丘陵地形適合早期登窯的建築,苗栗的礦產主要有煤礦、石油、玻璃白砂、陶瓷土、礫石礦和極少數稀有的礦產。苗栗有良質的黏土資源,其主要產地在南庄、公館福基、大坑等地區,土質原料性質優秀,不僅台灣其它地區之窯業無法與之匹敵,就連日本國內各地之良質原料,均無法相比。苗栗陶土含有百分之二點五左右之氧化鐵,高溫窯燒後,成為淡橙黃色,乃至於青灰色。

苗栗是酒甕的故鄉,陶瓷娃娃過去曾大量外銷,造成苗栗經濟的起飛,苗栗的陶瓷在台灣陶瓷發展史上佔有重要的角色,促成苗栗往日陶瓷史的風光的面貌。傳統陶瓷工藝有一個重要特色,即是「師徒相授」,方法是手稿、口訣、經驗或是記載於典籍的傳承延續。苗栗的多山多水,乃是地質構造十分複雜所致,同時也造就了苗栗在天然資源上的優勢,例如公館、苗栗與三灣地區的陶土,使得苗栗之土地具準備了發展陶瓷工藝的基礎條件。苗栗陶瓷文化中,尤以客家的陶瓷工藝傳統最具特色。例如公館的陶業,乃緣於當地的地質資源-陶土,遇上專業者的發掘,才形成公館重要產業。雖然在歷史的過程中,許多陶瓷工藝逐漸因為實用性消失而遭淘汰,然而,即將來臨的藝術化或文化創意產業振興時代,苗栗的民間陶瓷工藝,將可以成為振興苗栗產業的重要動力。苗栗北部早期有竹南蛇窯,中部則有公館陶,南部有華陶窯。

公館鄉是陶藝重鎮,日本人石山丹吾和岩本東作〈1870-1920〉合作,在公館庄大坑、楓仔坑一帶發現質地良好的陶土,於是把工廠遷至公館的大坑繼續經營,奠定了公館陶窯的發展〈鄧淑惠,2005:前言〉。日據時期公館陶最著名的陶師,是來自中國大陸的福州師傅,如林象坤、李依伍、林依梨、林烏妹及林榮飛。其中,陶師林榮飛〈1896-1970〉有齊天大聖的稱號,他原先在公館大坑創立「林榮飛陶器工廠」,後來又轉到福基成立「福建陶瓷工廠」,紀念來自於原鄉福建省〈劉煥雲、楊哲智、林瑞英,2010:5-7〉。林榮飛的陶藝非常精湛,產品十分多元,尤工於雕塑人物像。他的作品在公館地區獨樹一格,頗獲好評。其人物雕像作品有日本人二宮金次郎、乃木希典;中國人有國父 孫中山先生、先總統蔣公,外國發明家愛迪生。神佛雕像作品有觀音菩薩、布袋和尚、土地公像、牛郎像等。此外,林榮飛還做過動物造型陶製品,如獅子、蟬形壁飾等。

林榮飛也精於製作浮雕陶瓷作品,如八仙過海壁飾、香筒、筷筒、財神紋筷筒、薰香爐、姜太公筆筒。這些陶製品上的浮雕人物,均栩栩如生,堪稱一絕,成為公館陶製品中的代表作〈陳新上,2008:98-110〉。另外,公賣局的酒甕也採用公館之陶甕產品。

特別是福建陶瓷工廠出產的酒甕,在陶甕肩上都會印有「福建」字樣。許多印有「福建」字樣的酒甕,都是出於林榮飛次子林燈鵬〈1928-2008〉之手。又如廣東梅州市大埔縣,就是著名的陶瓷之鄉,該地地質是以出產陶磁土聞名,早在商代就有陶瓷生產,是古代中國瓷器的重要產地之一,今日有「南國瓷都」之美稱,其陶瓷作品早已銷售到國內外去大埔客家地區許多陶瓷業,都以生產陶瓷茶具聞名,乃是當地之主要經濟收入來源〈楊雲山,2008:282〉。再如台中大埔客移墾之石岡地區,早年以石頭砌成駁坎著名,提供了天然石雕的材料。像郭可遇就是石岡鄉著名的石雕達人,其石雕作品享譽台灣各地,到處開班授課,傳承石雕技藝;他還是青蛙達人,復育了多種頻於滅絕的青蛙。石雕作品散落田間,襯托著此起彼落的咯咯蛙鳴,成為夏日獨特的田園景點。

註3 筆者也於 2007 年參與聯合大學接受苗栗縣文化局委辦之「苗栗縣傳統工藝譜查計畫」,擔任共同持人。該計畫主持人為聯合大學客家研究中心俞龍通助理研究員。筆者已故的大哥劉振興〈1940-2000〉,就是長年在印尼雅加達的木材與竹材工廠,擔任廠長工作,生產木材與竹材製品。

註4 林燈鵬為人誠懇老實,工作認真,從不與人計較,對家中陶藝經營任勞任怨,盡心付出,是福建陶瓷廠不可或缺的人物,也是林榮飛得力的助手。

Views: 254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