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煥雲·文化、創意與地方產業結合發展之研究─以客家工藝產品為例(4)

工藝文化應以建立獨特創意發展為要,並且能夠尋思出文化自主性,並兼具傳統文化意涵,使工藝創作的思想脈絡以及設計,具有客家在地文化特徵。不同工藝品與創意相互結合,可以創新或改變工藝品形狀、顏色、組合、製作過程,或藉由其它創作動力,發揚工藝創作的功能與用途,使工藝品生活化、工藝化,提升工藝品文化價值,變成「工藝禮品」、「生活工藝品」、「珍藏工藝品」,讓各文化領域工藝品的創新,不只是傳統文化的延續,也是一種創新再造文化的再現。

                                                (網摘照片:客家桐花旗布/客家桐花酒瓶衣/客家桐花筷)


肆、客家工藝品創新與再造之實例


許多文化創意產業的專門工作者,乃源自於本身的藝術創造特質與工作屬性,他們的創作環境就是其舒適而又自在的工作室等創作空間,他們或許不善於社交場合〈俞龍通,2007:55〉。有些創意是靠團體之集思廣益,也要靠個人創意金頭腦之發揮。我們舉客家工藝文化創意之發展之兩個實例,說明客家文化創意產業之發展前景。


一、翠玉白菜立體紙浮雕


歐式立體紙浮雕起源於 17 世紀,是一種由平民而貴族,由西方而東方的特殊紙藝,在西方國家是一非常風行的藝術,而在東方仍有賴大力推廣。它的前身是「歐式紙蕾絲」,顧名思義就是紙做的紙蕾絲,原文是「Parchment Craft」,Parchment 的意思是羊皮紙工藝。Parchment Craft 的起源,一般認為是源自西班牙、法國的修道院,當時修女們必須在削薄加工後的羊皮或豬皮上抄寫經文,繪製圖案並做經文邊緣的裝飾;日經月累,使之成為一種手藝〈劉煥雲‧楊哲智,2010:179〉。後來隨著西班牙發動殖民戰爭而流傳開來,在德國、比利時、西班牙、荷蘭等信仰天主教的國家,最初是以具宗教意味的圖片,流傳在上層社會,漸漸的轉變為問候卡片,而普及於一般民間。Parchment Craft歷經數世紀的演變,隨著造紙技術的發達,描圖紙取代了昔日的羊皮紙,因為以紙張加工成本很高。

歐式立體紙浮雕傳到臺灣後,台灣人使用高雅的細緻的紙蕾絲,因而在台灣以「紙蕾絲」三字為名。現在紙蕾絲的作品已擺脫以往宗教的模式,呈現活潑、浪漫的氣息。在南美洲,凡遇到重要的日子,人們均習慣自製紙蕾絲卡片,送給親朋好友,藉以表達最誠摯的祝福。歐式立體紙浮雕作品之重點,在於經由圖材之分解、造型、黏貼、亮漆、裱褙,讓一幅藝術畫由平面到立體以及情境表現,呈現出來的乃是一幅動人的浮雕藝術畫。所以說它不是平面的畫作,而是立體又多層次的畫作。它得做法是,由同樣平面的畫圖家以剪裁,雕刻、重疊、黏著,使之成為立體圖案,再加以裱框起來。製作過程中,手工精細、細緻,往往要製成一幅好成品,需要用掉二十多張同樣的平面圖案紙。「歐式紙蕾絲」顧名思義就是紙做的紙蕾絲。

以紙浮雕藝術及紙蕾絲技巧配合簡易工具,再以熱情雙手,完成一張張滿滿祝福的卡片。住在苗栗的客家婦女葉昌玉,她學習立體紙浮雕,又學習紙蕾絲,從家庭工作室開始,一直到現在擁有一間可供作品常年陳列展示的教室,也有十幾位師徒相授的學生,其成員包括退休教師、家庭主婦、公教人員、一般民眾等共十餘人。葉昌玉從事立體紙浮雕之創作與教學,已經十二年。她記得,有一回得獎上台分享時,曾說:台上分享十分鐘,台下已是十年功。她秉持「心感動、手感動」之理念,認為創意來自用心思考,必須將客家文化要素創意結合紙浮雕製作。她認為要將客家文化要素結合創意與新思維,就不能拘泥於過往的形式,創意須具備智慧、思考力與巧思,創意的意涵包含人文與傳統哲學觀念。因此,葉昌玉想到將歐式立體紙浮雕與桐花意象相結合。

2006 年客委會舉辦「好客博覽會」時,她心想這場盛會能將紙浮雕教室帶向手藝時尚之機會,可以將有客家特色之桐花布設計為懷舊童玩--桐花沙包,而且還搭配古老的數字文化童謠口訣,並配合玩沙包之肢體動作,非常好玩、逗趣,引發思古懷舊之情。此一神來之作,結果竟然大受歡迎。其特色是:

外 布:桐花布代表客家特色。

內 裝:綠豆,為種子代表傳承。5

純手工:由客家婦女與母親親手一針一線縫出舊時童玩的回憶,讓玩過的人回味無窮,更讓沒玩過的人體會當時沒有玩具的時代,童年是怎麼玩樂的。


文化要素:懷舊童玩口訣。


「一放雞」:拋起兩個沙包,放下一粒沙包。

「二放鴨」:拋起一個沙包,放下另一粒沙包,第一個沙包緊靠一起。

「三分開」:拋起沙包,將緊靠的兩個沙包分開。

 「四相疊」:拋起沙包,將分開的兩個沙包緊靠。

「五搭胸」:拋起沙包,並用拋沙包的手拍胸膛。

「六拍手」:拋起沙包,雙手互拍。

「七圍牆」:拋起沙包,雙手圍在胸前如一道牆。

「八摸鼻」:拋起沙包,用拋沙包的手摸鼻子。

「九揪耳」:拋起沙包,用拋沙包的手揪另一邊的耳朵。

「十拾起」:拋起沙包,拾起桌面上的兩粒沙包。


2007 年桐花飄飄季節,她為桐花祭所設計的紀念品是紙蕾絲桐花鑰匙圈。設計樣品剛出來,立刻與桐花沙包一起成為桐花祭 DIY 之選擇。她還製作桐花立體紙浮雕,除了創作出許多圖案式樣之紙浮雕作品之外,又花費了三個月的時間,創作出富有客家油桐花式樣的紙浮雕作品。她以新思維,新創意,以所擁有的一技之長與客家文化產業密切結合,讓傳統與時尚相因應,讓客家要素與文化結合,其作品更成為文化創意產業產品,行銷客家文化之美。她甚至到社區大學開班授課,教導一群高智慧,超勤勞的客家與非客家朋友,學習歐式立體紙浮雕與紙蕾的優雅創作技巧,創作出不同風格之產品,引領更優質、更富文化內涵之生活。

凡走過必留下足跡,葉昌玉老師努力多年,創下許多的成績單,這些持續努力所創的成績單,讓她的生活一直是熱鬧而且燦爛。她與工作室其他夥伴,每年的都締造新的成果發表會,也贏得許多獎項。像 2006 年客家特色產業人才培訓班產業企劃第一名,也設計出桐花布名片夾、女士用的桐花布小化妝鏡及牙籤套、桐花布包袱方巾及其他作品等。近年來,她到各地去參展,推廣客家工藝文化創意產品的理念,深受好評。她曾受邀到聯合大學藝文中心展出其紙浮雕作品,也曾經在苗栗縣文化局、西湖鄉吳濁流藝文館參展,亦曾受邀到元智大學、聯合大學等大學院校,做桐花沙包及其它紙浮雕 DIY教學。由於葉昌玉的桐花創意商品,十分流行,馬上受到仿製,坊間早已出現類似的創意商品。2010 年 12 月,葉昌玉在友人林瑞英 6 的提醒下,開始思考創意商品申請商標或logo 的方向,以建立品牌形象。客家工藝產品或文化創意產品,必須別出心裁,隨時引領時尚,發揮人文巧思,製作出精美、有價值、具實用性的新文創產品。林瑞英主張,許多工藝愛好者或不同行業的人才,大家可以相互切磋,腦力激盪,集思廣益,淬煉出金頭腦,用之於創作新式樣商品。

註5 因綠豆不耐久放,晚近已改用塑膠顆粒,便於保存。

註6 林瑞英女士是苗栗人,也是康富家具企業有限公司負責人。她因陶藝家傳淵源而有獨到的工藝審美觀念,秉持專業的服務精神,為台灣引進世界各地品質優良的工藝家俱與精品,以美化居家生活,滿足現代人對於品味的追求。其網站為:kanfo@ms43.hinet.net;住址是中壢市新中北路功學社區 12 號大禮堂。

Views: 580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