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品酒發展了人的味覺記憶。品酒師菲利普•富爾說:“我腦子里儲存了10000種以上的味道,平均每年品嘗3000多種新酒。某種滋味第二次出現的時候,我一般都能與記憶庫的信息對上號,尤其是好酒名酒。”[8]
獵人和牧馬人都具有根據動物的氣息辨別動物的種屬、動物健康狀況、動物的行蹤等獨特本領。長期與各種動物打交道的生活方式發展了人的嗅覺記憶。
樂手演奏弦樂,不用眼睛,就能準確找到指尖的位置,這歸功於長期演奏而形成的動覺記憶。
從小開始訓練記憶,能夠刺激人的。彜族在歷史上形成了家支教育習俗,家支即家族支系,是涼山彜族社會組織形式,它是以父系為中心、以血緣關係為紐帶結合而成的社會集團。采取父子聯名的辦法保持血緣關係的鞏固和延伸,若幹代以後形成一條家支鏈,凡是本家支成員都可以從這鏈條上找出自己的名字。為了讓子女了解自己的家支,每個家庭要進行家支歷史教育,背誦家族一代一代祖先的名字,熟記家譜,不管走到哪里,只要能準確說出自己的家譜,證明自己所屬家支,遇到本家“家門”,就會受到親人般的接待,並得到熱情幫助。彜族成員都能背誦自己祖先的名字,最好的能記憶一百多代。家支教育發展了彜族人的語義記憶。
“克智”論辯活動在大小涼山長期盛行,產生了眾多的口頭論辯辭賦(kebur hxaxjo)。正如論辯手在比賽中所說的那樣:“天上千顆星,克智數不清;地上千棵草,克智數不完。克智要用籮篼裝,籮篼下面有漏洞,說了三天三夜,漏的沒有說的多;克智有如牛毛多,說了三年零三個月,沒有說完兩個牛耳朵。”至今諾蘇彜人在賽歌時還有用篩子來裝歌的風俗,即唱一首歌就插一根草稈在篩子眼里。流傳至今的這一古老的歌俗在《西南彜誌•人文誌》中就有類似記載:“歌師宣雅頌,歌師講論文,雅頌與論文,篩子眼樣多。”在大小涼山,以美姑縣為中心的“義諾”次方言區,因“克智”活動長期盛行,“克智”能手輩出,被人們公認為“克智的故鄉”。[9]“克智”不僅是一種帶有競賽性和娛樂性的口頭論辯活動,也是史詩演述的形式載體,它不僅造就了一批批崇尚口頭藝術的辯才,也為一代代史詩演述人提供了天然的舞臺,為史詩傳統的世代口耳相承拓展了廣闊的空間。正是在“克智”論辯得以弘揚光大的義諾地區,史詩“勒俄”的演述作為一種鮮活的口頭表演藝術一直經久不衰。
河北省槁城耿村1987年有281戶、1100人,“窮講善念的有200多人”,十里八鄉稱耿村為“笑話村”、“窮講善念村”。自1987年以來,普查組抽樣調查了100多人,確定67人為大中型故事家、5家為故事家庭,其中已故者12人、健在者55人,年紀最大者86歲、最小者23歲。靳正新因作品最多(807個故事)而榮獲“全國十大民間故事家”稱號。普查組整理出各類故事4630篇,5000余萬字。《耿村的一千零一夜》即是從中精選出的1100篇故事。耿村故事家分為家傳型、嗜好型、文人型、育人型、哄兒教女型。講述風格分為聊天講古式,如靳正新、張才才;評書式風格,如靳景祥;家傳式風格,如侯果果,其父侯占魁是大故事家。據侯果果說,她父親彌留之際不閉眼,專等她回家。當她趕到時,父親給她講了一個從前沒講完的故事後才咽氣。[10]
口傳藝人和講故事能手在其成長過程中聚沙成塔,練就了豐富的記憶力,每個人的大腦都是一座“文化的寶庫”。
由此可見,文化類型不同、文化習俗不同,從而發展了不同的記憶類型。
人類的長期記憶中貯存著程序性記憶和陳述性記憶。程序性記憶是關於怎樣去做某些事情及對具有先後順序的活動的記憶,即如何操作的技能記憶。程序記憶中主要包括認知與動作技能兩部分,是個體由觀察學習與實際操作練習而習得的記憶。個體首先發展起來的是程序性記憶。手工藝制造、舞蹈、美術、音樂、體育等的學習與訓練,使人們具有了程序性記憶。程序性記憶是一系列條件反射的連鎖,可以在沒有意識參與的情況下,自動執行更長的行為序列。它可以提高人的工作效率,減輕人的意識負擔。程序記憶經久不忘。程序性知識是技能教育的內容之一。蠟染工藝、編織工藝、刺繡工藝、滑冰與滑雪等活動都由一系列動作組成,只有動作自然協調才能形成高超的技能技巧。蘇繡新傳人姚建萍帶領38人的團隊,在135天內采用細亂、粗亂、細平等幾十種針法及1650種色線繡制成《高山流水校友情》。只有具備精湛的技藝,才能在短時間內完成這部場面宏大的作品。[7] 她說:“要動腦筋去表現不同面料的服裝,還要繡出人物的氣質和個性。”她取材於周恩來晚年接待外賓的一張照片繡成的《沈思》,以細膩的質感、協調的配色、自然的明暗與傳神的人物刻畫,獲得了首屆國際民間藝術博覽會金獎。
陳述性記憶是一種事實記憶,是一個人對事實性信息的記憶,也就是關於知識是什麽的記憶。它分為內隱記憶和外顯記憶。內隱記憶是指無需有意識努力信息就可以獲得;外顯記憶恰好相反,需要有意識努力去恢復信息。陳述性記憶可以言傳,它是知識教育的重要內容。神話故事、史詩、歌謠、民間故事這些口耳相傳的民間文學,傳遞了歷史知識、倫理道德、自然知識、生活知識等。如滿族歌謠《滅了大明建大清》[11] 記錄了民族英雄努爾哈赤(小罕)建立大清的歷史,表達了對努爾哈赤(小罕)的崇敬:“瑪路① 子倒,瑪路子歪,瑪路子底下菊花開,菊花開在老山肋,小罕蓋著波羅葉被。半了夜,刮大風,小罕起來發大兵,騎青馬,挎彎弓,滅了大明建大清。”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4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49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4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79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2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7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4 Promotions
© 2024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