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美琪·後現代千高原上的遊牧公民(3)

本文將藉由回顧拉丁美洲小說家波赫斯(Jorge Luis Borges)的小說,再透過德希達( Jacques Derrida)的空間/建築理論作為參照點, 來描繪超文本與網路空間的性質。在這多重流動、恰恰已具顛覆性的網路千高原中,網路作為一種新世代的媒介,如果恰恰可以比附德勒茲( Gilles Deleuze)和瓜塔里( Félix Guattari)在《反伊底帕斯》(Anti-Oedipus)和《千高原》(A Thousand Plateaus: Capitalism and Schizophrenia )中所揭櫫的遊牧和解放慾力;如果布希亞( Jean Baudrillard)的擬像及超真實已然內爆(implosion)了真實世界;如果拉康(Jacques Lacan)的精神分析理論恰恰也佐證「超連結」的形式或許更加貼近人類的無意識自身,那麼,在「虛擬」大幅度圍堵「真實」的現在,我們身為數位國土的公民,居住在世紀末的數位蜂巢中, 究竟會為現實世界帶來什麼樣的迷思與危機?而在科技/倫理無可避免的成為網路空間的新神祇和替代規範(norm)、別無選擇的成為網路議題的無限上綱之後,這種功利/實用性的防堵美學,又會帶來  什麼更深的影響?或者有無更有效的暫時解決方法?這將是本文嘗試處理的議題。

一、歧路花園與巴別圖書館:建築/場所的無限延異


波赫斯在〈阿萊夫〉(The Aleph)這篇小說中,藉卡洛斯.阿亨蒂諾之口,描述超越了具體的地理空間限制,得以在房間裡臥游航行世界的願想。書房裡的現代人,在幻燈機、電話、電報、詞典等的包圍下,根本「不需要出門旅行;我們的 20 世紀改變了穆罕默德和山的寓言,如今大山移樽就教,向現代的穆罕默德靠攏了」,他同時也 狀繪了一個反映宇宙所有事物的微型空間「阿萊夫」,一個屬於「鍊丹術士和神秘哲學家們的微觀世界」。

波赫斯以「阿萊夫」來寓指宇宙的總和是有原因的,因為「阿萊夫」是希伯來文的第一個字母,「在猶太神秘哲學中,這個字母指無限的、純真的神明;據說他的形狀是一個指天指地的人,說明下面的世界是一面鏡子,是上面世界的地圖;在集合論理論中,它是超窮數字的象徵,在超窮數字中,總和並不大於它的組成部分」(波赫斯,1999:184-196)。不管是波赫斯的微型空間「阿萊夫」;或布希(Vannevar Bush)在二次大戰後企圖架設百科全書式的知識資料庫「Memex」,儲存所有的書籍、記錄、圖 片、新聞,並且具有搜尋檢索的功能,以便知識近用;或是奈爾森的仙納都,宛如一座文字與知識的夢中之宮,一座巨大且一無疆界的電 子圖書館;亦或是柏納斯.李(Tim Berners- Lee)企圖使 WWW 成為全球性的超文件圖書館,網際網路都曾經被企盼成為一個巨大的資訊收納場,保存古往今來的知識,含括所有已知的歷史時間與地理空間。


9    鄭明萱(1997:20)形容仙納度「宛如文字的夢中之宮,以多向文本為基石, 築成一座巨大的圖書館,上下古今、宇宙知識盡在其中。但是它不是一泓靜態的死水或化石,Xanadu還擁有最精密複雜的書寫編輯功能,又可追索版本、作者、著作權的源流、譜系、變化。是跳躍銜接、左衝右突、多度空間、完全脫離線性限制的書寫及閱讀系統。是全球性的知識網路,可供數百萬名使用者同時盡情遨遊,是沒有疆界的電子圖書館,供愛好者恣肆飽覽」。

Views: 54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