傑克哈特《故事技巧——敘事性非虛構文學寫作》(3)

大家現在看到的這條報道是很早以前16世紀的一條德國的報道,可能跟我們現在看到的新聞很不一樣,是關於一個德國的女巫。但它的開場白很類似我們現在能讀到的新聞導語,它包含了3w的元素:who,what,where。這就是我們當代經常能夠看到的新聞報道,它比較地抽象,沒有場景,沒有敘事弧線,沒有故事可言。但很多的新聞報道中最重要的是交代信息交代事實,我對他們沒有任何抱怨,這是他們必須要做的。他們採用的就是這種概括敘事的手法,沒有細節,把總的濃縮,到一句話上,比如說剛才Ping的故事,沒有任何描寫,它怎麽離開揚子江等等它只不過就是一句話——一隻鴨子在揚子江消失了。就是按照話題來組織,一個個話題——鴨子消失了,組織搜尋等等。我們應該都學過這種,在最高點是最重要的信息然後依次減弱。新聞報道中最常見的就是直接引用xxx說了什麽,沒有場景,沒有細節,這些包含了我們傳統的新聞價值在裏頭。時效性,因果順序,重要性意義。

這個是17世紀末的一條故事。像這樣的用故事的角度報道新聞我們現在在美國非常常見。在這種報道中記者會用第一人稱來敘述,假如說要是我寫傳媒大學遊記,就是我如何進門,然後找車位。這就是這個故事展開的方式。這是我所在《俄勒岡報》的一位古典音樂評論家正式報道音樂題材一個記者寫的一個故事。這個講述的是,我的家鄉柏克蘭市的當地的一個樂團,他們請來一位明星演奏家來演奏《拉赫瑪尼洛夫第三鋼琴協奏曲》,據說那是一首難度非常難的鋼琴協奏曲,全世界沒有幾個人會彈。第一晚演出很成功,但是很不幸這個演奏家把手扭了。這個故事的開頭就是設置在第一天演出結束後,這個樂團指揮正在和他的朋友用餐的時候,接到了這個驚悚的電話,故事的展開就是這個樂團經歷焦灼的到處尋找能夠演出拉三的另外的音樂演奏家。可想而知,這個故事有很多的懸念在裏頭。後來他竟然找到了一位俄羅斯的演奏家,可以拉這個樂曲。他們找到了這個演奏家,這個人長途跋涉來到了美國。時間非常緊,來到了柏克蘭以後,直接從機場馬上把他接到了演奏廳,這個演奏家從來沒有跟當地的柏克蘭樂團合作過,也沒有和指揮有任何交流,他就這麽懵懵懂懂,有些困惑得就直接上臺,但是演出非常成功。這個故事寫出來後非常成功,登在頭版。以前從來沒有人以這樣的方式來寫作這樣的故事。

這個故事中最重要的是結構。在故事中,故事可以帶的我們的經驗和教訓是最重要的。故事的描述,它就不是用概括性敘事,而是用戲劇性的一環扣一環,一環一環推進這樣的形式。像我知道這麽多的記者,他們要寫這類非虛構類故事,他們的難度就在於他們要從原來已經習慣的概括性敘事轉到戲劇性敘事上。如果你想致力於寫非虛構故事的話,你要學會這種戲劇性的方法。打個小廣告,今晚我們可能講不了太多東西,但是這本書(《故事技巧》)都已經講到了。像Ping這個故事中就是由一個一個的場景構建起來的,敘事弧線,故事中不再引用別人說的話而是重構了故事中人物的對話。

故事的講述也是有很長的一段歷史的,19世紀的很多小說家除了寫小說以外也寫過很多這樣的非虛構故事,像我們熟悉的查爾斯•狄更斯,他也曾經是一個非虛構故事的創作者。這是狄更斯當年在意大利遊覽的時候,他親眼看到的一個罪犯被行刑的場面。

這個是以故事的方式講述一戰爆發的時候德國軍隊入侵布魯塞爾的情形,這個就是一種戲劇性的敘事,因為它裏面提供了很多細節。不是用概括性的方式描述,而是提供了大量的細節。

這個是20世紀20年代當時美國新聞黃金時期一個作家寫的一個故事的報道,有很多美國電影都是反映這個黃金的年代。很多故事把場景設在了芝加哥,因為那裏魚龍混雜,有很多故事的素材。這就是Ben Hecht寫的當時非常有名的一個故事,他就是以一個小故事開的頭。


三、敘事弧線


這就是我們著名的敘事弧線,所有真正的好故事都是有這麽一條潛藏的敘事弧線的。在敘事弧線(中)的第一個部分叫做闡述,這一個部分先介紹主角,你需要知道一些基本的事實、背景。這個A點所代表的是第一個情節點,一般在這個時候會有一個誘發性事件。這個誘發事件使故事開始,在這個階段主角處於一種相對穩定的狀態,而主角的生活突然發生了一些改變,打破了他原有的穩定狀態。那在Ping的故事中這個誘發性事件是什麽呢?故事理論家羅伯特•麥基研究過一些美國好萊塢的120分鐘電影,這個誘發性事件必須要在第八分鐘的時候出現,你可以自己計下時看看是不是這樣子。

在第二部分上升動作的階段,主角要想辦法面對他處在的困境,要解決問題,然後在這個過程中,他往往是以失敗告終的。像我通常在指導作家寫作時,我會跟他談一談把我們所有需要的情節點先列出來。那Ping的故事中,每一個情節的節點是什麽呢?最開始發生了什麽?第一個情節是什麽?他遲到了,碰到了別的漁船,看到了米糕,被捕。

然後就來到了敘事弧線危機這個部分,在Ping的故事中,他的危機就是他被關進籠子裏,面對很可能被吃掉的危險。B點代表的是整個故事中叫做領悟點的一個節點,在這樣的領悟點,主角開始對他所處的環境有了一個新的認識,豁然開朗。他用一種新的視角來看待環境,於是他找到了一種解決問題、處理問題的方法。在Ping的故事中,B點代表的就是小男孩掀開了竹籃營救了Ping,這個部分剛好是Ping的故事的高潮。


最後一個部分就是下降動作:結局。在這個時候,所有問題都已經解決了,Ping終於回到了他的家,跟所有人在一起。這就是主人公面對困境解決困境的一個基本範式。

我現在介紹的是富蘭克林對故事的一個定義:當人物遇到錯綜複雜的情況,而他又不得不面對和解決的時候,行動就發生了,故事就是用一連串這樣的行動構成的。在我們所寫的故事中,你所要找的主人公,是可以通過自身的努力解決困境解決麻煩的這樣一個人。如果Ping能夠自己解決問題的話,就是他能夠自己逃脫的話,這個故事會更加的精彩。所以困境就是我們人類遇到的任何問題。就是因為有各種各樣的困境,所以新聞記者有各種各樣的素材。困境其實有著更直白的說法,就是衝突,但是那些好的東西是我們人類所共有的。這些真實的故事,它吸引人,就是因為主人公面對的困境,其實就是我們每個普通人很可能都會面對的東西,所以它才吸引我們讀下去。

所以對一個作家來說,我們將面對的一個很直接的情況——故事從哪兒開始呢?你可以從線性時間的起點開始,羅馬的古典詩人賀拉斯說我們的故事可以從頭開始。Ping的故事就是從一個時間的起點開始的,它是沿著敘事弧線,按照我們最普通的時間順序描寫的。

Views: 91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