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地理造就的海上霸主或陸上強國
從地質學上來說,意大利是一座巨大的廢墟,是一片巍峨高原的殘余。這個高原呈方形,曾如同今天的西班牙的地形一樣,後來漸漸下沈(經歷上百萬年的漫長歲月,縱然是最堅硬的巖石也會有變化),直到最後在地中海的驚濤駭浪之中消失了。如今,剩下的亞平寧山脈,原是古老的高原最東面的一個角,它從波河流域一直延伸至靴尖的卡拉布里亞。
而這片史前高原的遺跡有科西嘉島、厄爾巴島、撒丁島和西西里島。這座遠古高原上山峰的化身就是在第勒尼安海中隨處可見的小島。當整個高原全部陷落進大海之中時,那一定是很悲壯而慘烈的局面。不過,這是一場在2000萬年前發生的悲劇,那時,地球正在最後一次火山大噴發之中蒙難,火山灰的煙塵彌漫了整個世界,自然不會有哪一位人類成員能把當時的情景描述出來。滄海化身為桑田,而一座大山的覆滅竟能給後來居住在亞平寧半島上的人帶來始料不及的福趾,這又有誰能料想到呢?今天,這個國家有溫和的氣候、優越的地理位置和肥沃的土地,所有這些得天獨厚的條件註定了他們會成為古代強國,以及重要的藝術與科學的發展和傳播地區之一。
希臘是一扇伸向亞洲的巨掌,尼羅河流域與幼發拉底河流域的古老文明都在她的掌握之中,並把它們傳散到歐洲大陸的其他區域。但是,希臘人自身卻同他們施恩澤福的歐洲大陸來往較少。由於希臘與歐洲被整個巴爾干山脈的層巒疊嶂、千山萬壑所隔絕,所以,希臘這個國家就像一個孤島,雖然同歐洲大陸骨肉相連,卻無關痛癢。
正好相反,意大利卻既能坐收三面環海的島國優勢之益,又能獲得橫跨北歐山地的陸地優勢之裨。這一點常常被我們所忽略了,而時不時地把意大利同西班牙和希臘相提並論。西班牙和希臘確有許多相似之點。比利牛斯山脈和巴爾干山脈都是一條不可逾越的障礙,橫亙在南方與北方之間。而意大利的波河平原卻就像一個凸角,筆直地插進了歐洲的心臟地帶。它最北的城市所處的緯度比日內瓦和里昂還高,甚至於同波爾多(法國南部的一個港口城市———譯者註)和格勒諾布爾(法國東南部的一個城市———譯者註)相比,米蘭和威尼斯的位置也更靠北一些。而佛羅倫薩(無意識中把它當做了意大利的中心)幾乎是與馬賽同處於一條緯線上。
另外,盡管阿爾卑斯山比比利牛斯山脈和巴爾干山脈高很多,但它的走向卻提供了一條比較便捷的南北交通通道。萊茵河和羅訥河與意大利北部邊境線幾乎是平行的,它們橫穿阿爾卑斯山而去,而那些註入這兩條大河的山谷溪流與主河道正好垂直,於是通向波河平原的便利捷徑就這樣形成了。而第一批證實這條捷徑存在的人就是漢尼拔(迦太基人,公元前247一前183或182。最偉大的古軍事統帥之一———譯者註)和他的大象馬戲團,只不過,他們的來臨沈重地打擊了從不多疑的羅馬人。
依靠這樣的地利,意大利就能夠發揮它的雙重職能:它主宰著地中海世界,充當海上霸主;它統治並壓迫著歐洲各國,充當陸上強國。
直至世界的中心不再是地中海,直至發現了美洲新大陸,直至大西洋一躍成為商貿與文化的樞紐,意大利昔日的優勢才喪失了。由於煤、鐵資源匱乏,它無法與西方工業國一爭高下。但是,在1200年的漫長歲月之中,即從公元前753年羅馬建城直至公元4世紀,易北河、多瑙河以南的每一寸歐洲大地都一直處在意大利人統轄和管理之中。
法律與秩序的觀念是意大利人最先對那些從亞洲遷移而來的日耳曼蠻族部落(現在,對炙手可熱的東歐地區所有權,這些人正在拼命地爭奪)講述的,並證明了同日耳曼野蠻人的那種居無定所、骯臟邋遢的遊牧生活相比,意大利人自己這種較為開化的生活要優越很遠。當然,靠著對別國的橫征暴斂,才有了它的堆金積玉。不過,在征收苛捐雜稅之時,它也把一部分用之於民,而這些國家的命運從此得到了改變。即使在今日,無論在外觀上還是在觀念上,巴黎、布加勒斯特、馬德里或者特雷沃的居民與羅馬人都有某種相似之處,一個比較細心的人在參觀這些地方時,一定會吃驚地看出這一點。而這些地方的商店招牌———他還會驚奇地發現———不論是法語、西班牙語、羅馬尼亞語,還是葡萄牙語,他都能看得懂。他很快就意識到:“哦,我現在身處古羅馬帝國的舊殖民地。如同今天的菲律賓在美國的卵翼之下,這個地方過去曾屬於意大利。這里的第一批房屋是意大利建築師建造的,這里的第一條道路是意大利將軍鋪設的,這里的第一部商業貿易法規甚至於都是由中央政府的語言———意大利語寫就的。”對這個國家所具有的地理優勢———既歸屬於大海,又依附於大陸,他開始感慨萬千了。
意大利靠幸運的地理位置而征服了全部的已知世界。但是,這個位置本身就讓它不可避免地背上了某種瑕疵。意大利這個文明古國,不僅擁有月光下的廢墟、橘樹、曼陀林音樂會和個性鮮明的農夫,它同時還是一個“火山之國”,因為火山噴發而聞名於世。意大利這個在火山噴發中而誕生的國家,而它時刻面臨著被“生身之母”扼死的危險。
在被恭敬地送進家族墓地之前,每一個年過古稀(這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因為在意大利,笑聲與禮貌已成為天性)的意大利人都曾親身經歷過至少三次地震,其中一次大地震和兩次小地震。僅僅在1905—1907年之間,地震儀(最可靠的儀器,所有的儀器都能像它那樣精確就好了)報告的地震就有300次之多。1908年,地震摧毀了整個墨西哥。這里有一些重要的資料(幾個數字的說服力往往比數頁的文字更大),就是有關卡普里島對面的伊斯基亞島的地震記錄:
1228年,1302年,1762年,1796年,1805年,1812年,1827年,1828年,1834年,1841年,1851年,1852年,1863年,1864年,1867年,1874年,1875年,1880年,1881年,1883年,等等,這些就是伊斯基亞島發生過地震的年份。
火山噴發了千百萬年,厚厚的凝灰巖逐漸將意大利廣袤的大地覆蓋起來了。凝灰巖是一種軟質巖石,它是由在火山噴發時從火山口噴發出來的火山灰所構成的。由於這種火山凝灰巖層的滲透性極強,所以它對整個半島山形地貌的形成發揮了決定性的影響。至少有4000平方英里的土地為火山凝灰巖覆蓋著,包括羅馬城那7座小山,它們正是由硬結的火山灰堆積而成的。
人類歷史產生之前的火山噴發還演繹出了其他的地質構造,這使意大利的土壤層十分脆弱。亞平寧山脈縱貫整個半島,並把這個半島一分為二,而它大部分是由石灰巖構成的。這種石灰巖極易滑動、下陷,覆蓋在年代更久遠的比較堅硬的巖層之上。對這個方面,古意大利人十分清楚,所以,即使沒有火山噴發,他們也會每隔20年就把地界勘察一下,把全國每一塊大地產的石頭標記查看一下,看看那些標明每個人財產範圍的標記是不是仍呆在原地。而對今天的意大利人來說,每逢道路斷裂,鐵路變形,或綠色山坡上的一個可愛的村莊翻滾而下時,他們就認識到土地又在移動了(人類付出了慘重的代價才認識了這個過程)。
有那麽多的意大利村莊高踞在山頂上,當你訪問這個國家時,你一定會驚詫不已的。為了安全,古意大利人才避居“鷹巢”。這是一個通常的解釋。其實,這還只是一個次要的因素。最主要的因素是為了避免為滑坡所毀的慘劇的發生,所以他們才遠離山谷的水井和山下的交通要道,棲住在那很不舒適的山頂上。古老的地質巖層往往在山頂上暴露於外,那是十分堅固的地表,能為意大利人提供永久的居所。而山坡上的石灰巖地表是松軟的,就像流沙一樣是不安全的。所以,那些山村遠看美麗如畫,你一旦住進去就會感到很不舒適。
我們被這一切帶進了對現代意大利的思索之中。意大利不同於希臘,它並未江河日下。憑借著他們的智慧和勇氣,這個國家正勇敢地邁向一個新目標。假如它能持之以恒,它千年來因疏忽而造成的損失就會得到彌補,甚至於昔日的榮光也會再現,重返世界強國之列也不是夢想。
意大利在1870年重新取得了統一。一旦意大利人把外國統治者趕回了阿爾卑斯山脈的那一邊(那兒是侵略者的老家),他們贏得了獨立,那偉大而近乎絕望的奮斗歷程———重整山河就開始了。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0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3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49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3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79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1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6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3 Promotions
© 2024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