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學靈《中衛文化縱橫》文化觀察(21)

十八·柘跋氏族最後領地


黨項是中國古代西北民族羌族的一支,南北朝末期開始活動於今青海省東南部黃河上遊和四川松潘以西的山谷地帶,以氏族為聚,有細封氏、費聽氏、往利氏、頗超氏、野利氏、房當氏、米擒氏、拓跋氏等部落,牧養牦牛、羊,獵以供食,不知稼穡。


歷史概況



唐朝末年,黨項平夏部首領拓跋思恭參與鎮壓黃巢農民起義軍的軍事行動。唐朝以夏州為定難軍,以拓跋思恭為節度使,封爵夏國公,禦賜李姓。從此,黨項族便據有銀、夏、綏、宥、靜五州。歷經五代,黨項拓跋部利用藩鎮爭戰、朝代更替之機,逐漸發展壯大自己的力量。到後周末年,已經形成一個以夏州為中心的地方割據勢力。宋朝初建,夏州定難軍節度使李彜殷即附宋,並助兵對北漢作戰。宋朝亦對夏州李氏政權采取羈縻統治。宋太平興國五年(980年)傳至李繼捧,發生了黨項貴族內部爭奪權位鬥爭。

太平興國七年(982年),李繼捧率族人投附宋朝,獻出所有領地,被封為彰德軍節度使,留居京城,黨項族內部由此急劇分裂。繼捧弟李繼遷采納部下張浦的建策,率領貴族逃入夏州東北300里的地斤澤,抗宋自立。

從太平興國七年(982年)開始,黨項在首領李繼遷的領導下經過了20餘年的開拓征戰,佔據靈州之後,建立了鞏固的根據地。後來又經過了李繼遷之子李德明與宋、遼30年的和平相處,休養生息,以及與吐蕃、回鶻的征戰,實現了向西擴張,遂奠定了李元昊建立西夏王國的基礎。

(中衛大漠)

(中衛高廟)

宋寶元元年(1038年)李德明之子李元昊正式稱帝,定都興慶府,即今寧夏銀川市,建立了以黨項羌為主體民族的王國,國號大夏,史稱西夏。西夏建國後,基本上采用了唐宋的政治、軍事和文化制度。其勢力不斷發展,東盡黃河,西界玉門,南接蕭關,北控大漠,疆域方圓2萬餘里,大體上包括今寧夏、甘肅武威及陜西、內蒙古一部分地區。


西夏建國標誌著黨項社會已經封建化,從景宗李元昊,到末主李現,共傳10帝,歷時189年。黨項人在抵禦外族的戰爭中異常頑強兇猛,曾多次打敗遼、宋軍隊,甚至成吉思汗率蒙古鐵騎6次攻打西夏也未竟全功。


西夏亡後黨項人的下落有兩個主要去向:一是一支以黨項人為主的隊伍,跋涉千里,在今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木雅定居下來,建立了一個小政權,與蒙元王朝並行存在一個世紀之後,明初被封授明正土司,直到清朝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因嗣絕停止世襲;二是一部分黨項王族曾經遷到了西藏的後藏地區,後來同藏族融為一體。

據考,現今的中衛地區尚有這一民族的遺存。遠在1227年,成吉思汗的蒙古騎兵攻破了西夏都城中興府,在一個月黑風高的夜晚,將已投降的西夏宮中的婦孺粉黛300餘名,統統綁到黃河邊,全部沈河處死,黨項族就這樣滅門、滅族、滅國了。天無絕人之路,黨項族人西夏國軍師一門,躲過了搜捕追殺,輾轉逃到了甘肅,後沿河而下至中衛南長灘定居下來,並且繁衍生息,成為當今拓氏之先民。


生存現狀


中衛市沙坡頭區香山鄉一個名叫南長灘的行政村,是坐落在黃河南岸邊上的一個原始村落,屬於西夏鮮卑拓拔氏族最後的安身之地,是一個非常美麗的地方。村子與黃河有著千年的緣分,此處是黃河進人寧夏的拐彎處,因黃河黑山峽沖刷淤積形成狹長河灘地而得名。2009年被文化部命名為全國歷史文化名村,現已被打造成為寧夏黃河漂流第一村。

從中衛市區出發,西南行45公里,過一段顛簸山道,就是南長灘了,村里人大都姓拓。據考,蒙古軍隊滅了西夏國後,西夏黨項貴族拓跋一支逃難至此,依托黃河生存下來。至今,村子里還保存著拓跋一族完整的族譜。

群山環繞使得村子幾乎與世隔絕,祖祖輩輩在肥沃河灘上種下的梨樹、棗樹,成為歷史的見證。500多年的老梨樹,樹身得幾人合抱,300年以上的梨樹有190多棵,200年以上的棗樹有1000多棵。每年4月,梨花綻放,競相吐蕊,如同落雪,與滄桑的古樹一道,成了黃河邊生動的景致。

Views: 79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